天气转凉,急性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你知道吗,心血管疾病已占我国疾病死亡率的第1位。每13个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1人是心肌梗死。为增强公众防范意识,普及急性心梗规范化救治流程,我国确定每年11月20日为“中国心梗救治日”,号召大家牢记“两个120”。本期聚焦,让我们共同关注。
什么是“两个120”?
心脑血管疾病是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在发作早期,生命救治和时间密切相关。公众要能够早期识别症状,遇到难以忍受的胸痛时要去医院。
“1120”代表着2个“120”。一是出现急性胸痛要及时拨打“120”;二是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需争取在黄金“120”分钟内救治。
要注意识别典型症状,比如胸痛、放射痛、恶心、呕吐、大汗、呼吸困难或晕厥,可能是心梗的信号;要注意不典型症状,比如女性、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的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症状。
心梗起病急危害大
据了解,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心血管内科张登庆医生表示,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心脏的血液供应犹如断电一样突然停止,会对心脏造成极大伤害。
识别身体求救信号
那么,心梗发生前身体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张登庆表示,心梗发作时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左上肢放射,并持续15分钟甚至半个小时以上。同时,常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呕吐、牙痛或下颌痛等症状,且有一种濒死的恐怖感。这些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张登庆提醒市民,导致心梗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而作息不规律、过度劳累、久坐、抽烟饮酒等生活类因素,也是心梗发病日益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和尽早救治,是挽救心梗患者生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