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芳(晋江安海桥头中心小学五年2班)
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始于一个简单的场景——外婆包粽子。
外婆是一个传统的手工艺人。每逢端午节,她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厨房的木桌上,外婆坐在那里,手中拿着一片粽叶,娴熟地包裹着糯米和红枣。我看着她那熟练的动作,心中不禁涌起了一种敬意。她告诉我,包粽子不仅是做美食,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表达。外婆笑着对我说:“这传统的手艺啊,你要学、要会,可不能让它在你们这一代手中消失了。”我呆呆地望着外婆,惊讶于白米和绿叶在她手中的无穷变幻。于是,孩子的好奇心便被那新鲜事勾了去。
于是,我决定尝试自己包粽子。然而,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粽叶的包裹、糯米的填充,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准的技巧和耐心。我试图模仿外婆的动作,但总是包得歪歪扭扭的,无法达到外婆的程度。正当我要打退堂鼓之时,外婆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随手拿起身旁的粽叶,朝着我点点头,用眼神示意让我跟着她一起做。首先,将粽叶重叠成漏斗的样子,然后慢慢地装入白米和红枣,再将粽叶的两端像盖上盖子那样缓缓包上,最后用线细心地将粽叶绑紧。从她熟练的一拉一牵、一言一语中,我发现传统文化之美的产生过程竟如此富有文化、富有秩序。看着外婆递过来的“艺术品”,我又惊又喜,愣了半天才缓缓接过,不禁感叹传统文化的复杂与精美。
外婆的粽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就这样,传统文化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我相信,这颗种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指导老师 许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