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荣宗
唐朝贞元八年(792),晋江池店潘湖村的欧阳詹,高中“龙虎榜”,获得第二名,成为泉州第一位进士,被史学界称为“开闽文教之先”。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晋江池店钱头村的吴鲁,参加殿试并获得一甲第一名,成为状元,同时也成为福建最后一位科举状元。
科举制度最早产生于隋朝。在自唐朝起至清末止的近1300年历史中,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状元、有籍贯可考的共有357人。其中,总人数列在江苏、浙江、河南之后排第4位的福建,共有状元33人。而与晋江有关联的文武状元,就有11人。晋江地灵人杰,很了不起。
状元,有着渊博学识,才华横溢,是万里挑一、独占鳌头的读书人,宛如一座高山,令人仰止。如果说吴鲁是幸运的,倒不如说吴鲁是勤奋刻苦的。他5岁入学,29岁入选拔萃科,30岁参加朝考,44岁参加顺天乡试,46岁高中状元。这一路苦学、一路赶考,又一边为官做事、一边积极进取,经持久努力才晚成大器,所以自号“老迟”。
纵观吴鲁的一生,正是清朝处在衰败直至灭亡时期。其间,历经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亥革命等。特别是他亲眼见证清朝这艘历史巨轮,在茫茫的史海中飘摇下沉,直至最后被彻底淹没。
然而,作为状元的吴鲁,并没有因此沉沦而碌碌无为,而是在任职范围内奋发有为,高亢地奏响清末的最后挽歌。他从七品小京官起步,在任秋审处总办、军机章京、军务处总办时,都是兢兢业业,甚至加班加点。在典试陕西、督察安徽学政、担任云南正考官、出任吉林提学使岗位上,以及带队赴日本考察学制等时,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力倡学制改革,注重立学兴教,公正选育人才。在任翰林院修撰、方略馆纂修、国史馆总校,以及候补丞参等职时,博览群书、授课讲学、关注军务、上奏参议,充分发挥资政献策作用。在八国联军攻津门、破京城,太后挟帝奔西安,守军抵抗不力,市井惨象环生的情景下,以诗讽喻、以诗为剑、以诗言志,哀声荡正气,豪情壮血性,表现出一介书生的爱国爱民情怀。
慷慨者,充满正气,从不气馁;悲歌者,伤感之后,不失悲壮与豪放。吴鲁正是这样一位慷慨悲歌的状元郎。他以心中之志和手中之笔,先后撰写出《蒙学初编》《兵学经学史学讲义》《教育宗旨》《国恤恭记》《读王文成经济集书后》《使雍皖学滇西征东游诸日记》《正气砚斋类稿》《纸谈》《百哀诗》等著作。其中不少奏折、讲稿、评论,既有匡时济世的政见,也有针砭时弊的雄文;既有探幽索微的学术思考,也有求真务实的策略举要;既有哀号抽泣的低吟,也有誓言壮志之豪情。
天不眷,地难挽。清朝宣统三年(1911),吴鲁带着落寞的心情回归故里,逾年去世,终年68岁。正如鲁迅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面对衰败的时势,吴鲁并不颓废,而是激流勇往、立于潮头,唱响一曲曲慷慨悲歌。终于,唱尽了一个朝代的壮烈与消亡,也唱出福建最后一位状元的夕彩霞光。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晋江市文化文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