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亲子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如何与孩子和谐相处?

专家支招:有意经营亲子关系

你跟孩子相处时,是否常常在“忍不住出手”和“自责反思”中徘徊?当孩子的言行举止不符合预期时,家长该如何调整自己并作出适当的反馈?本期,记者采访了晋江市平山中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红礼,她将跟家长分享与孩子和谐相处的小妙招。

现象▲ “家长在吼骂与懊恼中徘徊”

“我儿子常常一言不合就发脾气,生气起来还会扔玩具、打人。对此,我感到很苦恼,如果好好跟他说话,他一时半会儿不但听不进去,情绪还会越闹越凶。但如果我‘以暴制暴’,过后又会感到十分懊恼。”家住格林春天的王女士说道,自己常常在“忍不住发脾气”和“憋出内伤”中交叉循环,不懂得该怎么和孩子相处,并科学地引导孩子接纳、调整坏情绪。

陈红礼认为,许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孩子“超出意料”的言行而被气得不轻。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家长会“反思”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有的还会学习一些与孩子相处的知识、技巧等。“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事。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现有些技巧也不能解决问题,比如有些家长温和地和孩子说话,却助长孩子的‘嚣张’气焰,反而想还不如以简单粗暴的吼骂‘制服’孩子。”陈红礼说道,可是很多家长在吼骂甚至打完孩子后又会有些后悔。

建议▲ “平日里有意经营亲子关系”

在陈红礼看来,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都不相同,简单的育儿方式归结或交流技巧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和孩子相处呢?

第一,家长需要自我成长。简单地说,就是“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比如,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自己觉得很生气,想要马上制止时,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是孩子当众哭闹让自己很丢面子?或是孩子不受自己的控制,让自己很不舒服?”表面上,是孩子的行为让自己很生气,但实际上是否和自己在意的东西有关呢?如果家长常常停下来“看见”自己,对孩子一些“出乎意料”的言行,可能会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

第二,和孩子好好相处并不在于当孩子发脾气、无理取闹的时候,而是在平时的相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俗话说,“关系大于一切”。平时,多注意听孩子“说”,而不是急于给意见、提建议;多欣赏孩子,哪怕是一些看上去“很糟糕”的事情背后,也能引导孩子看到积极乐观的因素;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和他一起想办法,并给他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包办或者责怪、打骂等。当家长表现出开放、接纳、包容的态度,孩子更愿意在家长面前表现真实的自己,也更愿意信任家长。

第三,在孩子面前真实、坦诚。有的家长会担心自己无法时刻在孩子面前表现“好”的一面,进而影响到孩子。其实,孩子善于察言观色,家长的情绪好不好、对孩子的言行接不接纳,孩子都能感觉出来。因此,家长可以真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家长因为工作压力很大,看到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很生气,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我因为工作压力很大,对你很没有耐心”。这样坦诚、真实地表达,不仅可以让孩子理解家长,也能为孩子树立“真实表达自我”的榜样。

第四,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双赢”的方式,让彼此都能愉快地接受。所谓的“双赢”指的是,面对一件事情时,家长和孩子都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进行“讨价还价”,各自调整,直至最后大家都能接受。比如,孩子需要练习跳绳五分钟,但孩子不想跳那么久,家长就可以和孩子商量,跳多久能接受,是否可以接受先跳2分钟再跳3分钟等。但不建议和孩子“讲条件”,比如“你去跳绳5分钟,我就给你看5分钟手机”。用这样“交换条件”的方式,效果可想而知。

第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旅行、亲子互动等方式,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多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多看见孩子的需求。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