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开始,国际疼痛学会确定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为“世界镇痛日”。今年10月21日至27日是中国镇痛周。在此,让我们跟随课堂的开启,一起来了解老年人服用镇痛药的误区。
误区:“遇痛即止”效果好
疼痛是许多疾病常见的症状,剧烈疼痛常引起失眠或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应用镇痛药能缓解疼痛,可使老年人得到暂时“安宁”,但需了解疼痛的性质与部位,才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如果感到疼痛就立即服用镇痛药,病因可能被掩盖,延误诊断和治疗。比如,阑尾炎最初表现为腹痛,如不及时救治,可继发坏死、穿孔及腹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要注意的是,各类镇痛药都有若干不良反应。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药剂科医生许文叹介绍,比如,阿司匹林可诱发胃肠道溃疡、胃肠道出血及“阿司匹林哮喘”;消炎痛具有较好的退热、止痛作用,但会刺激消化道,甚至引起胃出血和胃穿孔,且有严重过敏反应;布洛芬可出现胃部不适、隐性出血、腹泻、呕吐及眩晕等。因此,有哮喘史、过敏史和胃肠道疾病史者,以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慎用镇痛药。
解析:吃吃停停也会成瘾
“吗啡、杜冷丁等麻醉性镇痛药有很强的止痛作用,但也有严重的成瘾性。成瘾后,会迫使人们常常使用,停药则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全身不适、流泪流涕和呕吐腹泻等,甚至虚脱。因此,这类药物只适用于晚期癌症疼痛及严重的刀枪类外伤剧痛的治疗,对于一般疼痛,则绝对禁止使用。”许文叹介绍,镇痛药并无所谓的“安全剂量”,千万不可随意乱用,包括低剂量服用,否则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且成瘾。常年应用的镇痛药会在体内“蓄积”,多年后达到某一阈值(即极限)也会导致中毒、成瘾。
服药期间可饮酒,也是常见的用药误区之一。许文叹提醒咱厝市民:服用解热镇痛药期间饮酒,非常危险。目前,常用解热镇痛药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本身会加重胃黏膜的损坏;而服药后再喝酒,药物与酒精“协同”作用,共同损伤胃黏膜,常引起胃溃疡、胃出血和胃穿孔。因此,服镇痛药期间,要滴酒不沾。
温馨提醒:如果对药物的使用还存在不解,可前往咱厝各大医院开设的药学门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