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秋
洋宅,是我从晋江市区回磁灶老家必经的村庄。
入洋宅村,有一条6米多宽的柏油路。这路叫“侨兴公路”,一部分是政府出资,一部分由洋宅村乡贤和老人会慷慨解囊,在年前才完工的。路的一边是千亩良田,一边是错落有致的精致小洋房和闽南古厝。
顺着公路可到磁灶镇家风家训馆,这馆由一座闽南古厝改造而成。在其面前展开的是一个4800多平方米的健身休闲广场,布置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大字,是洋宅村民平日里的好去处。
馆大门上有一副对联:读书求理以理服人心,勤学得才才可夺天工。在古厝最外两侧墙面的家风家训宣传板上,有一题为“优秀家风出人才”,讲述的是该村乡贤李国兴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国兴自幼便受良好家风、家训熏陶……陈淑恋女士常教诲国兴:“凡事应自力更生……应尊老爱幼,对待弱者应一视同仁,要做一个有益于国家、能贡献社会的人。”
我去采访洋宅小学的路上,一户人家围墙大门上的对联,让我停下了脚步。这副对联是:创业勤为本,兴家德在先。我在心里记下一笔,又是一处别有意思的家风家训展示栏。洋宅小学门口,有一张捐资芳名录引起我的注目。这张落款时间为2022年7月1日的“洋宅小学校董会捐资芳名录”上,记录着“前期先公布”的李姓66人捐款260万元的具体情况。有资料显示,自20世纪50年代起,洋宅的旅外乡亲情系桑梓,纷纷支持家乡发展,捐建学校、修桥造路等。1987年,侨亲李祖茧、李法苏等人发起捐资兴办洋宅小学。眼前的洋宅小学,是进入21世纪,洋宅村的旅外乡亲再斥巨资另行选址捐建的。这些不由得让人想起明代凤池乡(晋江池店)的富商李五和他那“乐善好施”美誉的来历。洋宅村的开基祖来自凤池,这难道是基因强大、一脉相传的历史演义吗?
村老人会的一位老先生如数家珍地给我讲起洋宅村:
洋宅村有2000多人,70周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150人。
村里的老人会成立近30年了。谋划成立之初,村支书带头拿出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村民积极响应捐资。
村里的敬老院是磁灶镇第一家敬老院。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到敬老院吃免费午餐,已经持续10余年了。村里有一场重阳敬老宴,也连续办了10多年。逢年过节,村里会给孤寡老人送油送米。
村里人简办婚丧事,都会捐资给老人会。现在,老人会发动捐赠,号召一发出,微信群里的捐资红包一个个跳出来。
乡村建设,拆到哪家,哪家都支持。修路时,拆埕拆厝,该拆的拆。
两个多小时的交谈里,老先生那畅快的声音里,始终跳动着一种自豪感。
洋宅村口有个闽南建筑风格的洋宅村文化长廊,红砖交错堆叠或平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二十四孝的砖雕壁画依次嵌入,拉开百米的架势。领衔的砖雕壁画里,“洋宅村文化长廊”七个大字下“守孝道,尊道德,讲文明,谋发展,乡村因您而美丽”的字眼泛着红光。在红砖墙里,“弘扬慈孝文化,传播华夏文明”“小孝爱家,中孝爱乡,大孝爱国”的句子一一入眼来。
古往今来,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有损”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从“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到“扬名声显父母”,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与身与家与乡与国何曾分开而待?文化长廊上的三种孝的雕刻,也许就是洋宅人从古老的智慧里提取的幸福奥义,在现代的生活中生动地演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