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四季,美好生活,二十四节气养生课,听咱厝知名中医话你知。为弘扬中医养生与防病文化,让公众了解和掌握节气养生的知识,《晋江经济报》健康融媒体平台特别开设“节气养生”专栏。
昨日,我们迎来了今年的处暑节气。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标志着暑去凉来,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渐长。此时,人体也应顺应时令变化,调整养生策略,以平衡内外环境,保持身心健康。本期,我们邀请了晋江市东石中心卫生院周振淞医生,为大家进行科普。他将从饮食调养、起居调整、艾灸保健及皮肤保养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专属于处暑节气的养生健康建议。
炎热消退 秋凉渐起
“处暑节气燥气生发,容易出现脾胃虚弱、鼻出血等症状,建议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周振淞提醒,从处暑节气开始,炎热逐渐消退,秋凉渐起。中医认为,热寒交替阶段燥气生发,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症状。因此,大家就不宜食用过多温热、温燥的食品,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比如,大家可以多食用莲子、芡实、薏米、冬瓜等,润养脾胃。
另外,秋季干燥容易诱发鼻出血。周振淞建议大家:室内要保持湿润,适当使用空气加湿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也可以降低鼻出血的发生率。
饮食调养 清淡为宜
周振淞介绍,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基本上每年到了处暑,便标志着三伏已过或近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呈下降趋势。不过,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了,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进入处暑节气,在饮食调养方面,可从润燥养肺、吃些滋阴润燥汤品着手,以清淡为宜。周振淞解析说,处暑后,秋燥渐显,宜多吃润燥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等,以滋养肺阴,缓解秋燥带来的咽干、鼻燥等不适。同时,要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粮,保持饮食清淡,有助于减轻肠胃负担,促进消化吸收。可适量饮用如百合莲子汤、银耳红枣羹等滋阴润燥的汤品,既能补充身体所需水分,又能增强体质。
管理皮肤 多多补水
周振淞补充介绍说,进入处暑节气,在起居方面,大家要注意早晚温差大,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防感冒。尤其是腹部和背部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室内细菌病毒滋生,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有条件的市民朋友,还可以通过按摩穴位、艾灸保健等中医外治的方法来保护脾胃。比如,可适当进行艾灸保健,选择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有助于温阳散寒,增强身体抵抗力。处暑干燥,人体易失水,人们应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以维持体内水平衡。除了直接饮水外,还可通过喝汤、喝粥等方式补充水分和营养,同时起到养胃润燥的作用。防晒依然重要。虽然秋季阳光不如夏季强烈,但紫外线依然存在,大家外出时仍需采取防晒措施,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