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柳溪坝头

骆锦恋

晋江市磁灶镇坝头村属于磁灶镇与隔壁多镇交界的一个村庄,由坝头、溪头、曾坑3个自然村组成。坝头自然村皆姓柳,故此地又有柳溪之称。村依九十九溪支流,溪上曾建坝,坝头在上;溪上也建桥,桥通邻镇。

坝头村有溪。九十九溪经晋江磁灶、池店、陈埭而入海,可以说是晋江先民最珍贵的水源之一,也是晋江陶瓷远洋出海的水域。梅溪是九十九溪的支流,也可以说是柳溪坝头的母亲河。坝头人倚着梅溪,世代繁衍,保水护田,耕地劳作,生生不息。

坝头村治水渊源久远。自宋代始,晋江先民就沿九十九溪设闸筑陂、蓄水灌溉,坝头见证了其中的历史。位于村大路旁的“民生亭”记载了明代晋江县令钱楩建设水利工程的故事。民生亭系明代嘉靖年间建起的石亭,四根石柱撑起悬山式双披屋盖,亭上至今仍然可见石狮子抬头守望。亭子不大,其中四座石碑却让人肃然起敬。《贤侯重建碑记》碑文曰:“有宋云庵,清洋陂筑,岁久石崩,源流无蓄,稻萎民艰,几填沟壑。公为我忧,更新补足。地久天长,功垂名郁。……”当时九十九溪蓄水灌溉工程浩大,几经历史变革,已到了需要再次修治水利的阶段。县令钱楩以民生为重,克服万难,主持重修陂堤,建筑斗门。村民感念其人有为民之心,立碑为纪。2007年,晋江市人民政府将民生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溪长流,曾经的坝头村,龙眼树成林,水稻、番薯耕地成片。

然而,溪水近村,有利有患。据坝头村的老人介绍,曾经因河道狭窄,逢连日暴雨,水位徒增,溪水会漫出来,淹入溪边人家。溪水因工业发展,曾有一段时间受到污染。梅溪少了灌溉的功能,也失了观赏的景致。多年来,在政府和村民的一致推动下,坝头村对该流域进行了整治,清淤、拓宽河道、禁止垂钓,历经多方努力,河道变宽了,溪水变绿了。二十几年来,不曾再遇到溪水淹没人家的情况。如今该流域,列入河长制管理范围,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村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不断增强,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的目标。站在岸边,能看到溪水欢畅流淌,上空不时可见不知名的鸟儿飞来飞去。

溪上有桥是古往今来多少行人的念想。坝头村恰好有桥,名字似乎是专为配套民生亭而来的,取名“团结桥”。20世纪70年代,坝头村修建溪头闸坝,接替清洋陂的灌溉职能,在梅溪中下游位置修建溪头闸坝,从梅溪取水流向西园,一直灌溉到晋东平原。后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灌溉需求减少,闸坝的功能渐渐褪去,人们对溪的交通功能愈加迫切。1971年,坝头村建设团结桥,建于溪上,连接溪两岸的两个镇。团结桥石构,有桥洞多个,古朴大方,如今仍在通车。村里的老人介绍,当年建设时,村民自发出工出力出物;团结桥是在政府、社会、村民的合力建设中才得以建成的,所以被命名为“团结桥”。站在桥头,能望见流淌的溪水、远方的高楼和近处的村居,绿树成排立于两岸,大道通达于四方。

坝头村一溪一桥,还有四条路。

一条路是溪边的南岸环村路。南岸环村路依溪而建,是坝头村溪头自然村出行的要道。站在这里拍摄团结桥,刚好能拍到桥、桥洞、流水、飞鸟,成为坝头村景色宜人的打卡点。坝头村有一条主干道路,后来被命名为“团结路”,讲的是团结之道。这条主干道长约4公里,从最开始的泥泞小路到后来的水泥路到现在的“白改黑”新公路。这条路从无名小路变成主干道,村民命名为“团结路”,承载的是坝头人团结的力量。一条柳青传大道,传的是侨乡之道。据说,柳青传系菲律宾华侨,祖籍陈埭,并未在坝头居住过,只因是坝头人的亲戚,机缘巧合,1997年独资建设这条路。路口立有隘门,门上有一对对联“坝上展宏图造福桑梓,头中思壮举树勋晋南”。一条联谊通道,是通往曾坑自然村的道路,由村民集资建设。村民说,坝头“大咖”不是很多,但是家家户户都乐意做公益。村里的道路、学校、敬老院,除了政府的补助外,大多是村民一点点凑起来的资金合力建成的。

在坝头,我们看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听到的是人们认可的幸福之音。柳溪坝头,也是美丽坝头、宜居坝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