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消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选购保险有讲究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保险产品日益丰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然而,近期频频曝出的保险销售误导现象,却让不少消费者陷入了困惑和误区。

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业绩,在产品营销宣传过程中,时有夸大产品收益、掩饰产品风险等易引人误解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在购买保险时,如何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本周我们一起关注。

认清保险销售误导

不久前,王女士遭遇了一起典型的保险销售误导事件。据其描述,一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通过电话向她推荐了一款“即将停售的高息理财保险”,声称该产品收益远高于银行利率,是行业内收益最好的产品。王女士被高收益所吸引,决定投资。由于手头资金不足,她甚至利用之前购买的终身寿险办理了保单贷款。然而,当她进一步咨询客服时,才得知所购产品为万能保险,其投资收益并不确定,与业务员的描述大相径庭。

王女士的案例是保险销售人员误导销售行为的一个典型。这种误导行为通常表现为隐瞒或误导消费者,夸大产品收益,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与银行利率进行简单对比,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保险销售误导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隐瞒、混淆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一些销售人员故意隐瞒保险产品属性,将具有相近保险责任的产品进行混淆,或将保险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混淆,让消费者难以分辨。二是夸大产品收益。部分销售人员对保险公司的股东情况和经营状况及过往经营成果进行虚假、夸大宣传,或对保险产品的不确定利益承诺保证收益等,误导消费者购买。三是隐瞒重要信息。有的销售人员没有如实向消费者说明与保险合同相关的重要信息,如保险产品的除外责任、提前退保可能产生的损失、费用扣除情况等,导致消费者在理赔时遇到难题。

看清产品再下手

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本应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然而,不当的销售行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针对这些销售误导行为,消费者应如何防范呢?

首先,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应确认销售人员的销售资质,避免被无证人员误导。

其次,消费者应仔细阅读产品销售文件,了解产品类型及期限、所属机构、保障责任、风险情况、缴费情况等关键信息,理性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保险产品所提供的保障范围以合同条款中的保险责任为准,消费者不盲目听信宣传营销,防范识别营销过程中混淆、模糊、夸大保险责任等风险。在投保缴费前一定要仔细核对投保险种,了解合同重要条款后再投保。

再次,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保险产品时,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投保,不要随意签字授权,注意保管好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线上、线下投保务必做到本人确认,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重要环节,确保自己了解所签署或授权的协议内容。

最后,应谨防“代理维权”,通过合法渠道维权。若消费者在购买保险过程中与保险公司发生消费纠纷,要通过正常渠道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等虚假承诺,及时向保险公司投诉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可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