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娜
晋江市磁灶镇张林村,地处泉州南部古官道中段。四周青山绿水环绕,林木青翠茂盛,果树飘香,尤其以龙眼树最负盛名。每到果实成熟之时,成串的龙眼在阳光下密密匝匝,十分诱人。龙眼鲜嫩多汁,口感甜美,作为水果,有“果中之王”的盛誉。李白曾有诗作《赠龙眼》云:“龙眼飘香夜色中,甘甜之味令人醉。佳果美味无与伦,食尽天下皆为君。”
张林村对面南边有一座小山,传闻有仙人足迹,并有仙人驻足时留下的拐杖孔,后人称之为“仙宾山”。许是沾了仙气,在张林加工生产的“仙宾”瓜子清爽酥脆。此外,张林还有一二十家瓜子加工厂,产销可观。
张林村有个著名的农贸市场,食材新鲜,品类繁多,是十里八乡村民的首选采购之地。若是在农贸市场里走一趟,面线糊、牛肉羹、肉粽等晋江名小吃,都能品尝一二。
我们说,烟火磁“灶”,一村一品;“呷”在张林,让人流连忘返。除了要说水果零食丰盛、烹饪食材方便,更要说它的“王炸”美食——姜母鸭,以及顶尖甜品——花包。
一位英俊的年轻人,行色匆匆,拖着行李箱,从动车站而来;一位儒雅的中年人,面露微笑,开着车、听着歌,从泉州城区而来;一位美丽的女子,神态怡然,款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他们都要奔赴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张林”;他们都要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吃饭。自古以来,关于“吃饭这件事”的最高评价大抵是:民以食为天,“呷”饭皇帝大。为了好吃的东西,走再远的路都是值得的。
张林作为磁灶第一大村,常住人口近万。但是外面的人对于张林最深刻的印象,却是姜母鸭。在晋江人眼里,姜母鸭等同于张林。能让一种食品成为一个村落的标志,可见其影响深远。如今虽然各地都有姜母鸭,但是在闽南地区,张林村被食客们尊为“姜母鸭的发源地”。张林人制作姜母鸭的历史,据说已有上百年,但把姜母鸭做到广为人知,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流传了千年的宫廷御膳,由热爱美食的张林人再次创新制作。张林美食行业的江湖传说,自此拉开序幕……
初春里的一天,我在张林村的一家饭店,与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享用闻名遐迩的佳肴——姜母鸭。
热气腾腾的鸭肉与姜片固有的“热”,让这道美食与“暖心暖胃”颇为契合。我习惯性地先品尝姜片。姜母鸭的灵魂伴侣在于姜,从姜的味道,大抵就能判断出姜母鸭的入味程度了。姜片入口,早已没了辛辣,反倒有一丝丝甜。味蕾被撬开,食指大动,鸭肉嫩而多汁,既有肉之鲜美,又有姜之爽口。大快朵颐,是尊重每一片姜;细嚼慢品,是不辜负每一块鸭肉……
听常来吃的老饕们说,这里的鹅肉更是迷人嘴,让人念念不忘,而酱油水鱼亦是一绝……作为闽南餐饮业的老字号,这家饭店早已发展成囊括山珍海味的综合性酒楼。
“呷”在张林,有名品——美食名片姜母鸭,又不仅仅只有姜母鸭……
人这一生中,会有许多重要的时刻,而这些重要的时刻,又以喜事居多。在晋江人的喜事里:满月、周岁、十六岁、婚庆……都离不开一款美食,这款美食的名字叫“花包”。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要叫“花包”呢?是因为上面有雕花吗?其实是因为面粉都要经过发酵,而“发”有发财、发达之意,所以一开始应该是叫“发包”,但闽南人“发”“花”不分的阴差阳错,便成就了“花包”这个广为流传的名字。
张林花包起源于闽南当地传统的糕点甜食,如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张恩来食品厂。“结婚找张恩来,喜事找张恩来。”闽南语四句是这么写的:“张恩来,炊花包。古早味,馅料厚。嫁闺女,晟差操。过年节,过年兜。从囝仔,食到老。”
张林花包的不可取代之处,在于花包既是闽南信俗的祭祀供品,亦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礼品。在晋江地区,张林花包既是一种美食,更有一种和美的寓意。历经三代传承的张林花包,见证了晋江诸多美好姻缘、生辰寿诞……
在美食的江湖里,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的张林,以稳扎稳打的烹饪改良技术,佐以岁月沉淀的独家秘籍,让姜母鸭和花包独步天下。食客们品在张林、“呷”在张林,何尝不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