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不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频频下调,引发市场关注。
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是否意味着理财产品到期后,其实际收益率就一定会下降?银行理财为何频频下调业绩比较基准?投资者该如何正确看待业绩比较基准呢?本期我们共同关注。
短期下调 并非最终实际收益
近日,民生理财发布的公告称,根据民生理财某理财产品的理财合同约定及当前市场情况,公司决定自下一投资周期起,调整本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由此前的4.0%~6.2%调整为3.8%~6.0%。
记者了解到,此类下调业绩比较基准的动作同样出现于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其中包括农银理财、上银理财、兴银理财等理财公司。兴银理财表示,综合考虑市场环境、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表现等因素,管理人拟调整本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不是预期收益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不构成对产品收益的承诺。
普益标准认为,银行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其主要原因是市场波动,理财公司适时调整业绩比较基准做出调整以修正投资者预期。即使业绩比较基准下调,也并不意味着产品到期后实际收益率一定会下降,但可能会造成投资者恐慌,进而降低产品吸引力。
仅提供收益参考
业绩比较基准为何可以调整,这与此前的预期收益率有何区别?
“业绩比较基准只是测算的参考值,并非实际的、一定能实现的收益,不构成产品管理人对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承诺或保障。”晋江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王女士介绍,业绩比较基准是产品管理人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市场环境等因素,根据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及收益率水平,经过复杂严谨的测算后得到的预期目标。业绩比较基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的特性、差异和收益波动范围,可以作为投资者挑选理财产品时的参考依据。
业绩比较基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产品管理人会根据产品运作期内市场环境和理财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下降将导致理财产品投资收益降低,产品管理人基于对后市预期改变会调整投资策略,这些都会影响到业绩比较基准。
据了解,目前,业绩比较基准有多种形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四个类型。单一数值型,它简单直观、最为常见。区间数值型,表现为设置一个目标区间,常用于固定收益类和混合类产品。基准利率或数值利率型,适用于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常用于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产品。指数或指数组合型,适用于追求相对收益的产品,常用于混合类产品。
“业绩比较基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并非越高越好。”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须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相对应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