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牛”,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会联想到专门倒卖演唱会门票、医院挂号单等商品的“票贩子”。但在保险行业,也逐渐衍生出一些专门为事故伤者代理理赔进而牟利的“人伤黄牛”。
轻信“人伤黄牛”会有哪些风险,我们又该如何防范?本期我们共同关注。
“人伤黄牛”引人入局
前段时间,唐某骑电动车发生碰撞,造成多发性骨折。保险公司初步核定损失10万元,待手续齐全后即可理赔。此时,“热心人”李某找到唐某,称其可代办保险理赔,索赔金额可达20万元。唐某按要求提供了身份证、银行卡等材料,签署了代理协议。根据协议约定,代理费为赔偿金的10%,赔偿金低于20万元则不收费,之后唐某对保险公司的电话和探访不予理睬。
李某在唐某配合下伪造理赔材料,以伤者名义向公司索赔。保险公司审核时发现理赔材料疑点众多,协商无果后诉讼至人民法院,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按前期核定10万元赔付。由于唐某和李某签订了“代理协议”,李某向唐某索要10%的代理费。因赔偿金未达到20万元,唐某拒绝支付。李某威胁若不支付代理费,则举报其伪造部分理赔材料。最后,唐某支付了1万元代理费。此次事故,唐某不仅未得到“热心人”承诺的高额赔偿,还损失了1万元,追悔莫及。
上述案例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一则典型案例。案例中,李某便是人伤理赔领域的“人伤黄牛”。其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提高伤残等级,谋求利益最大化。而唐某轻信“人伤黄牛”承诺的高额保险金,最终导致个人财产受损。
勿信高额赔偿承诺
“此类案例中,消费者往往轻信‘人伤黄牛’的一面之词,抱有侥幸心理轻信高额赔偿承诺。殊不知,这些都是‘空头支票’,无法兑现。”谈及“人伤黄牛”的危害,晋江某保险从业人士林先生表示。有些消费者向保险公司提供虚假材料,沦为“人伤黄牛”们违法犯罪的工具,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追究刑责。
同时,消费者还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和敏感金融信息,切勿将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单证轻易转交他人,以免被恶意使用或非法买卖,给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隐患。
消费者切勿相信所谓代理索赔的虚假承诺,如对理赔金额有异议,可访问保险公司官网、拨打客服热线、与保险公司面对面寻求解决。如因保险合同内容与保险公司产生纠纷,可向各地市银行保险调委会申请调解,或依法通过仲裁、诉讼等法定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