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快速发展、面临许多成长议题的重要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当孩子碰到问题无法进行良好自我调节时,就需要外界给予及时的疏通与引导。若长时间无法调节至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便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对于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父母除了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在儿童心理方面也愈加关注。本期健康课堂,我们邀请了晋江市第三医院儿童青少年临床心理康复科负责人倪清碧主任,为大家科普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知识。
咱厝初中生的“心理历险”
张小白(化名)是来自晋江某初中的学生,从小父母、爷爷奶奶都在外地务工,由曾祖父母抚养长大,是个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在她小学时,心理问题的症状还不明显,到初中因多次经历校园霸凌,其“心理问题”的征兆逐渐强烈起来。
不久前,在同学误会她偷盗东西时,她竟欲吞干燥剂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此事惊动了老师与家长,小白的妈妈连忙从外地回来陪伴孩子,并带着小白前往晋江市第三医院进行就诊。经过一个多月心理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的协同治疗,小白整体精神面貌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原本因睡眠、饮食不规律而导致身体的水肿、虚胖问题也在治疗后逐步恢复健康。
由于休学导致了学业停滞,为缓解小白的入学焦虑,接诊的倪清碧医生对小白进行了一系列的回归准备。比如,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引导她的妈妈学会与孩子相处,并让妈妈与学校老师进行积极沟通。如今,小白回归校园后,精神面貌依旧保持得良好,学习成绩也逐渐提升。
心理医生的贴心建议
倪清碧表示,当孩子有以下情况时,家长就要开始引起重视,必要时带孩子前往医院治疗,因为这可能是孩子抑郁症的“求救”信号。
倪清碧建议,家长朋友及老师可参考以下标准,判断孩子是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比如,孩子成绩突然下降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感觉疲倦、犯困;感觉自己一文不值;不主动参与同龄人的社交活动;拒绝有趣的计划;脾气变差、易怒;快乐的回忆也不会让孩子高兴;比平时爱哭;对啥都提不起兴趣;突然挑食厌食、或暴饮暴食。
“家庭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孩子病了,很可能是整个家庭病了,需要接受治疗的不仅仅只是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多陪伴孩子,积极与孩子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的期望应适度,适当给予引导和鼓励,避免过度批评。”倪清碧坦言,“孩子‘生病了’不一定是坏事,发现问题,知晓生命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艰难而曲折的,相信孩子们小小的身躯里藏着无穷的机智和力量。愿每个家长心中有期待,脑中有科学,手中有掌声,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长,选择相信,一起直面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