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季,由于气温比较高,很容易出现中暑的现象。但是冬天出现中暑,就很少人听说。作为比较罕见的一种现象,冬季“中暑”是怎么回事?本期聚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冬季啥时可能发生“中暑”;当真正发生冬季中暑时,我们该怎么办。
现象:你听过冬季中暑吗?
在冬季,是否也会中暑?是的。近日,记者走访咱厝医院发现,在门诊中,竟有市民因中暑而前往医院就诊。“冬季中暑是否和夏天一样,猛灌藿香正气水即可?还是说,此中暑非彼中暑呢?”带着疑惑,记者专访了晋江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张转喜。
“冬季中暑,确实比较罕见。虽然一般都认为中暑多发季节为夏季,但在其他季节也会出现中暑现象。一般特殊行业的人群,冬季也会中暑。”张转喜介绍,所处环境为高温环境或高湿度环境,以及穿的衣服过多导致无法散热,即使在冬天,也同样可以发生中暑。
支招:冬天中暑这样应对
“出现中暑现象,治疗方法一般为降温、补液等。”张转喜补充说道,中暑时会出现出汗、头晕、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眼花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如不及时干预,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出现衰竭,部分患者还可能会留有永久性神经精神后遗症。
降温建议这样做。中暑后,要先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可以开窗通风或者用凉湿毛巾擦拭皮肤,帮助降低体温。如果没有出现循环衰竭,还可以给予27℃~30℃水温沐浴,帮助降低温度,也可以将冰袋或湿毛巾置于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严重意识障碍和高热的人群,可以使用异丙嗪、氯丙嗪等药物帮助降温,也可以给予留置胃管,灌服冰凉的生理盐水帮助退热。
在降温的同时,要积极给予补液治疗。神志清楚者可以口服补液盐、生理盐水、淡盐水等,已经出现意识障碍,或不能够经口进食、进水的,需要开放静脉通道,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以及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电解质溶液。
提醒:洗热水澡太久也会中暑
“在我们的急诊室里,还有一类中暑的就诊患者,则属于洗热水澡出现身体不适者。”张转喜介绍,冬天气候寒冷,人们喜欢用较热的水洗澡,如果洗澡时间过长,也容易“中暑”。
其原因是浴室内门窗紧闭,室内湿度明显高于外界,开始时会感觉舒适肌肉放松,人们乐意待在里面,但时间久了,空气流通差,湿度大,氧气减少,体内毛细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淤积于体表。回心血流量不足,心排血量减少,会引起体内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继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比如,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头晕、目眩;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胸闷、心悸;还会有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口干、四肢无力、呼吸不爽,甚至窒息等症状。
为此,张转喜提醒:时至冬季,若是体质较差或年老体弱者,本身就有疾病,就有可能突然晕厥,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必须谨防洗澡水“过热”而发生中暑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