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四季,美好生活,二十四节气养生课,听咱厝中医话你知。为弘扬中医养生与防病文化,让公众了解和掌握节气养生知识,《晋江经济报》健康融媒体平台特别开设《节气养生》专栏。
滋阴润燥为主
处者,入也,暑者,相火之气也。虽然此时暑气已逐渐消退,但真正意义上的秋凉尚未到来,秋燥悄然而至。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日之间,午前养阳,午后养阴。养阳者,不用寒凉以伤中下之阳也。养阴者,不用燥热以伤中上之阴也。”施良彬介绍,此时燥邪当令,要注意顾护人体津液,润燥养肺,以养阴、清热、润燥为重。
处暑养生牢记这几点
起居养生方面,处暑节气,虽有金风送爽,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此时着衣不宜太多,以凉而不寒为宜,否则会影响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由于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注意脐部保暖。
“处暑之后,还要经历大约18天的炎热天气。因此时早晚温差大,老人和儿童,夜晚出门时要及时增加衣物,避免受凉。”施良彬提醒,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人体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阳气变化而变化,阳气由疏泄状态向收敛状态发生转变,所以,此时要注意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适当午休。中医认为,五脏通应四时,秋季是肺气当值的时令,所以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
饮食养生方面,处暑后,地面上的阳气正在入地,胃间的阳气更足,应避免进食辛燥的食物。这段时间的饮食养生讲究淡补,少辛多酸,可有效降低“秋燥”对人体的侵扰。比如,建议大家可适当多吃南瓜、山药、绿豆、红枣、百合、银耳、沙参、鸭子等滋阴润燥的食品,尽量少进食辛辣食物。多吃一些秋季应季的水果,如苹果、梨、葡萄、哈密瓜等。
情志养生方面,处暑之时,处于夏秋交替之际,从中医的阴阳五行相对应来看,秋应于肺,五志肺主悲,秋天与悲忧的情志相对应,所以每到此时,尤其是部分老人更易产生凄凉、苦闷、垂暮之感。建议老年朋友要调整好心情,注重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做到内心宁静。此外,老年朋友也可以每天到太阳底下接受一定时间的日光照晒,阴雨天注意保持室内光线明亮。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并做一些简单的锻炼活动,比如,增加一些郊游或者登山等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