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监管部门人员,引导其进入非法网站,继而实施诈骗……你是否遇到过类似案例?日前,微信安全中心发布风险提示称,近期,该平台发现有诈骗团伙向用户发送诈骗短信,以能抹除网贷额度、修复征信等为噱头,在沟通过程中要求用户先关注银行等机构的官方公众号,引导用户将仿冒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中国银保监会”等官方客服链接或二维码发送到该公众号内并点击打开,部分用户误认为该欺诈链接就是相关公众号的官方客服,从而上当受骗。
诈骗套路“上新”
根据风险提示上的真实案例显示:市民小红(化名)收到了一条来自银行的短信,称其未还清贷款。在拨打短信中的诈骗电话后,诈骗分子让小红加入社交软件群,并在群里发起语音通话。随后,对方让其搜索“中国银保监会”的公众号,并发送“2******8.com”的网址。小红点击该网址后,转到了一个叫“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页面。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该链接是用户自己发送的公众号,而链接指向的外部网站与公众号无关,该外部网站也并非“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最后,对方向小红发送二维码,让其扫描后进入某支付App在线客服,并按照对方的提示进行转账操作。小红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指示向指定的银行账号转账61万元。
据了解,这种诈骗案例近期较为常见,其主要表现行为通常为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有贷款记录人员的联系方式,随后伪装成“银行工作人员”,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告知受害人“可以帮助他们关闭贷款额度”,在初步获得受害人的信任后,继续采用语音聊天的方式,引导受害人关注提前伪造的“银行官方公众号”,并引导受害者将仿冒的客服链接或二维码发至该假冒的公众号,最后利用“银行官方客服”的身份,让受害人根据提示进行转账操作,完成诈骗。
通过官方渠道辨别真伪
“消费者切勿随意相信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或‘官方客服’的话,尤其是其提供的陌生链接,不要随意点击,更不要将资金转账给陌生账户。”银行人士提醒,目前诈骗案件频发,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法也在不断更新,凡是涉及金钱交易或转账需求,消费者都应谨慎对待,应通过官方渠道进行辨别真伪。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也发布了风险提示表示,近期发现诈骗分子仿冒征信中心网站,以“影响征信”“征信修复”为名,诱导社会公众提供个人信息,骗取钱财。
“消费者应认准征信中心官方网站域名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名称,警惕诈骗分子通过短信、网络聊天软件发送的虚假钓鱼网站。”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征信中心不对外提供逾期记录处理、违规网贷账户关闭、征信修复等相关服务。当您的信用报告出现不良记录时,应及时还款;对信用报告有异议的,可通过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等正规渠道依法理性维权。当诈骗分子冒充金融机构或征信中心客服人员,以“注销白条”“注销校园贷”,否则影响个人征信等理由要求注销账户和清空贷款额度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对于要求转账或借贷的操作,坚决不予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