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消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如何应对新型AI骗局? 多重验证是关键

理财课堂

近日,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作为一起典型案例被多家媒体共同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被热议的背后,正是其不同于以往的诈骗手段:这是一起人工智能(AI)实施的电信诈骗。

AI技术不仅模仿你的声音,也能模仿你的脸。面对这种新型骗局,广大市民该如何应对呢?业内人士表示,大众须提高防范意识,切实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涉及转账汇款等操作,要提高警惕,进行多重验证。

提高警惕不可少

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骗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当时姐姐给我打了视频,我在视频中也确认了面孔和声音,所以才放松了戒备进行转账,没想到是假的。”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发布的风险提示案例中,因不法分子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成受害人的姐姐,致使受害人忽视大意、上当受骗。

事实上,眼见不一定为实,预防AI骗术最为重要的就是多留心眼,模仿得了脸和声音,但是模仿不了性格,涉及金钱切莫想当然,若有疑问,应通过亲友多方求证真伪。

在生活中,我们会接到形形色色的电话,其中不乏推销、广告等骚扰电话,骗子可能通过骚扰电话提取接听人的声音,在收集声音素材后借助声音合成技术,伪造接听人的声音,并以此瞒骗接听人的亲友。业内人士提醒,耳听不一定为真,即使接听熟人电话,也要留心对方是否使用常用号码。若对方在电话中明确提及借钱、转账等敏感事项,请提高警惕。

当进行金融诈骗时,不法分子倾向于将目标锁定在经常搜集投资信息的小伙伴身上;当实施情感诈骗时,不法分子更易关注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布情感信息的人群。因此,大家网络交友一定要谨慎,不法分子利用Al技术筛选目标人群,为其精准设置诈骗套路和剧本,让受害者更难防范。

多重验证是关键

面对新型AI骗局,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近期利用微信冒充熟人、领导诈骗形式高发,请谨慎添加微信好友,如无必要可关闭通过搜索手机号和微信号添加好友,建议面对面扫码添加。”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在风险提醒中表示,一旦涉及转账汇款等操作,就要提高警惕,可以通过回拨电话、视频、咨询身边好友等方式确认对方是否是本人。即便对方运用Al技术行骗,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一步确认身份。

其次,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利用Al实施诈骗的前提,是需要收集受害人个人信息进行AI合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在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上,尽量避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信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告诫身边的亲人、朋友增强安全意识和提高应对高科技诈骗的能力,避免落入新型AI骗局。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