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柯国笠 董严军
“我们终于拿下了!”——上周,晋江三创园拿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消息席卷了许多人的朋友圈。这个国家级荣誉的获得,让这个曾经立下打造福建“中关村”目标的园区为自己争了一口气。
从草庵下破圈,到构建福建“中关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三创园书写的正是晋江人爱拼善赢的续篇。背靠草庵,三创园建设之初所处位置和周围环境几乎与科创无关,仅仅三两草木,周围村庄一片。从2012年开启建设,到如今规模化发展,十年磨一剑,三创园集纳“国家级”“中字号”平台12家,目前在孵企业102家,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引入双创人才超2000人。
拿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创园做了什么?又为什么能成?未来将走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上周走访了三创园。
“发挥我们最大的优势”
打造福建“中关村”——这是走在三创园中,可以看到的清晰标语。这样的标语,放在十年前,无论是对周围的村民,或是对首批入驻的创业企业,又或者是来来往往的创业团队、投资机构、行政机关来说,无疑是痴人说梦。
“中关村在国内创投圈是什么地位?那一定是朝圣之处,诞生了联想、搜狐、紫光等中国第一代创业企业和科创龙头。”一名创业大赛评审、创投企业创始人来访晋江三创园时,就曾直言不讳,“福建中关村”的目标或许远大,园区做不做得起来还不一定。
的确,对于晋江人来说,新时代的创业关乎的是核心科技、创新管理的资源禀赋的竞争和挑战,与晋江第一代创业者所处的各种环境完全不同。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不然,就要掉队。我们输不起。”尽管有着能不能做起来的无限怀疑,但去做的决心和目标无比清晰。
“放大晋江现有优势,才能吸引新兴行业、创投项目,留住新产业人才。”作为三创园的“老人”,晋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科副科长、三创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丹蓉深有体会,“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现有的实体制造产业基础,在于我们的产业有广阔的创新市场需求,还在于我们本身对于新兴产业的重视度。”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多年来,除了三创园本身一直坚持开展孵化项目搜寻、评审,承接优质人才团队项目,晋江市还举办了“海峡杯”福建(晋江)创新创业大赛,不仅对外打出了新名片,也以大赛为平台,让更多人来到晋江,来到三创园,最终落地发展。
“很多人以前可能知道安踏、特步、361°、心相印、利郎、盼盼,但是作为外地人,我们很少知道他们是晋江的品牌。”连续三届承办“海峡杯”福建(晋江)创新创业大赛的浙江赛创未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薛斌在分享交流时就告诉记者,“晋江经验”指出,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用这些品牌、产业为切入点来放大知名度,打开后端市场,这就是晋江最鲜明的现成优势。
这也是三创园对入孵创业团队、引入创业项目时,提出的要求和吸引条件。“一定是能够带动本地产业链升级相关的,或者未来有产业联动合作可能的。”黄丹蓉说。
三创园负责服务孵化企业市场拓展的许育胜对此体会深刻。常年跑在孵化企业一线,在与企业交谈互动中,他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能够接入晋江本地优势产业的创新性强的项目团队,获得的发展往往更好;无论是技术或是资金,本地产业企业前期的关注和参与对于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做好产业企业之间的串联和互动,促进信息和技术的流通,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新兴项目、创业团队成长。”许育胜说,外来的团队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但在本地容易陷入“无根”发展窘境,这就需要园区作为载体和平台,不断导入各方资源要素。
“不只是我们的荣誉”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活儿,但大多数人看得到的往往只有0.1%成功的人。这样的感受在三创园入驻企业三伍微电子创始人钟林身上可谓深刻。
三年疫情期间,钟林的团队专注国内Wifi6前沿技术研发,曾差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钟林在个人的微信公众号上分享的创业心迹,一时间被众多人转发,也映射着多数创业人的心路历程。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只是晋江的荣誉,更是所有创业者的荣誉。”黄丹蓉感慨,在园区建立的十年中,不仅有众多企业越来越好,也有更多的企业倒在了半路。“我们当然希望所有企业越来越好,但这是客观的规律,每个创业者都值得尊敬。”
尊重企业成长规律。这是记者在探访中,从三创园工作人员口中听到的频率颇高的观点。
“企业不仅有初创,也有孵化、成长、扩张或者死亡的阶段。”许育胜说,作为园区方,所有人都希望入驻企业能够越做越好,但能做的就是给企业提供尽可能的资源,帮助他们尽早实现自我成长。
事实也是如此。已经从园区成长起来的安能建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从最开始的三人创业团队,到如今迈向十亿年营收级别,安能在新材料应用研发上,不仅以技术获得领先身位,在企业急需产能扩张的时候,在园区的协调沟通下,获得了新厂房建设的用地,为今年以来的市场拓展、产品工艺升级,解决了后顾之忧。
“如果没有解决产能问题,我们就没有发展空间,更别说市场未来了。”安能建材创始人黄鸿途坦言,在企业迅速扩张期,“园区观察到了我们的成长速度,也帮助我们提前谋划。”
在三创园研发设计中心区域,专注于肿瘤筛查技术的致慧医疗总经理邱清育正忙着新研发实验室和办公楼的整体装修。在今年7月,该企业将迎来福建省首个民营PCR实验室的落地运行。
如今,不只是安能、致慧医疗,从苗圃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三创园一步步构筑起创业企业、项目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创培养生态。
未来将向何处?
尽管是晋江三创园拿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横向看,2022年度福建入围园区孵化数量仅为4个。但如果与其他省份相比,整体数量差距巨大。
“对于我们来说,荣誉是鼓舞,但也是压力,更是动力。”黄丹蓉坦言,以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新的起点,三创园的发展已经迈过了初级成长期,需要走向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事实上,如何孵化的问题,更要转变为如何共同成长的新方式。
在最新公布的2022年度备案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中,安徽、江苏两个省的数量众多,其中,著名的“风投城市”合肥、昆山名列其中。
过去十年来,合肥不仅先后招引京东方、蔚来、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并以资金、土地、机器等资源要素参与项目落地、成长,让新产业“无中生有”“从有到强”,共担风险也享受企业项目发展红利,进而迈入中国城市“万亿俱乐部”。
其他城市前往合肥“取经”的同时,合肥在悄然升级,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创投城市计划”,从风投之城迈向创投之城。
如今,资本赋能科技创业也已成为晋江发展新战略。
对于创业者而言,落地配套的人才、资金政策则是关注的首要。
“创业项目前期一般比较脆弱,所以需要孵化,特别是在资金方面,很多地方在创业团队租金补助、人才租房住房补助方面的力度都比较大。”一名长期关注创投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包括近期大火的淄博也是如此,在政策上,针对本科生创业不仅有租金上的支持,还有创业资金的支持,“展现了当地的足够诚意,也提升了当地的吸引力。”
不仅是初创企业,在昆山,打造小核酸产业,昆山已经连续投入超过十年,在产业机械装备中试等环节,为创业项目和团队提供了足够的设备和资金支持,解决了资金和设备门槛,有效释放了创业团队的“创造力”。
事实上,不只是资金层面,从初创到成长到成熟,不同企业产业的不同成长期中都离不开政策要素的支持。而各地政府也早已拉开新一轮科创竞赛。
为此,晋江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钖岑就表示,三创园将实施“创新源点”计划,进一步放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效应,深化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创新孵化体系,进一步构建“人才+资本+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打造晋江创新高地、福建“中关村”,为实体产业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科创支撑。
合肥等的创投经验珠玉在前,相信晋江将迎更美好的科创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