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晋江双创载体站上新起点

本报记者 柯雅雅 陈巧玲

晋江实现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就在此前一天,晋江科创工作传来了好消息。晋江市创新创业创造园(以下简称“晋江三创园”)科技孵化基地(科创慧谷·晋江)上榜科技部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成为晋江市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这几年来,晋江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大力开展双创活动,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营造全市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全市累计培育泉州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

作为支撑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承载力量,晋江双创载体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01

实现“零”的突破

5月29日,晋江三创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消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得知消息后,园区企业、晋江纳创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岳万兴颇为高兴。他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企业正处于孵化阶段,企业研发的太阳能电源系统中试进入收尾阶段,即将投产,“当时选择落户三创园正是看中园区的相关配套。入选国家级孵化器,园区势必会吸引更多创业人才和科研人才,其他配套资源也将日益完善。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更多高端资源,相信能更好地助力企业发展。”

创新创业发展到当下,和岳万兴一样,不少企业人士对于载体“软实力”价值越发看重,不管是载体为入驻企业发挥的“智囊”作用或是“资源的串联”作用。

福建安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完成孵化。现在,安能新材料已实现产业化落地,在安海投建食品级新材料涂层车间生产基地。安能新材料董事长黄鸿涂告诉记者,他们是2015年进驻到三创园孵化,当时营业额才几百万元,现在营业额已经3亿元左右。这是他们从三创园孵化以后的第一个项目,现在企业还筹划在湖北武汉做第二个项目。

目前,三创园在孵企业102家,园区累计培育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3家数字经济领域“瞪羚”企业和1家“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

“晋江三创园于2012年正式启动建设,是晋江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孵化载体。我们打造孵化器过程中,有计划、有效整合各方创新资源,促成各方创新主体的连接与合作,实现价值创造。”晋江市三创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丹蓉介绍。

如今,三创园园区内已经配套创客学院、路演大厅等载体,为入驻企业提供财会、法务、技术、金融等双创培训对接活动,并提供住宿、餐饮、运动休闲等生活配套。与此同时,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中关村硬创空间、中科院等12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先后入驻,为园区科创孵化和产业升级发展植入“高、精、尖”智慧引擎。

经过十余年发展,三创园逐步建成一个由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组成的产业化全链条、接力式科创闭合生态圈,成为企业创新创业的“凤凰巢”。

晋江三创园成为晋江市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晋江也由此实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

02

双创载体初具规模

双创载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晋江打造的双创载体之一,众创空间也吸引着众多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

刘永进是泉州市第三类高层次人才,2018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泉州知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经过一番比较,他把办公地点入驻在了泉商创享空间。

“带着一台电脑,这里完善的办公设施就足以支持我们的办公硬件环境所需。”刘永进告诉记者,除了这里优越的办公环境,吸引自己企业入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这里能够集聚各种资源,“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更多优质资源,而这些资源的相互碰撞也助推了我们企业业绩的增长,近两三年来实现了业绩逐年30%~40%的递增,也让公司业务发展有了新方向。”

打造有温度的共享办公空间,是泉商创享空间2018年对外开放以来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我们以办公空间为载体,整合各方资源,为企业和个人创业办公提供租金一价全包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综合一站式服务。”泉商创享空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泉商创享空间单间入驻率84.62%,工位入驻率70.37%,行业范围涵盖软件开发、工业设计、品牌策划、咨询与教育培训、建筑设计、电商贸易等多个领域。

作为省级众创空间,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突出科技创新在众创空间工作中的主导方向,创新性地依托科技特派员,提升团队科创服务能力。

王树立是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一名教授,也是福建连赛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2020年一次校企对接活动中,知道了连赛科技对于石墨烯的技术需求,这正好是我们专业所在,一洽谈双方便有了合作。” 王树立介绍,双方合作开展了石墨烯海洋环境防腐涂料研究与产业化推广,通过改性解决了石墨烯在水性环氧树脂中的相容性问题,开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墨烯防腐涂料系列产品,防腐效果提高了3倍,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石墨烯防腐蚀新材料与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了2022年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依托科特派,这是科研团队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提升技术研发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郭霏霏告诉记者,学校已经初步探索出通过“科技特派员”和“技术经纪人”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发展路径,在科教融汇的道路上进一步全面打造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众创空间建设的升级版。

助推双创发展的同时,不少载体不断往垂直性、专业性方向演进。根据自身特点,他们逐渐发展出一套适应于自身优势的孵化体系。目前,晋江全市累计培育泉州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重点聚焦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孵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涉及电子信息、互联网、智能装备、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03

打造高水平双创载体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对晋江双创载体的功能有了更多期许,市场的变化对晋江双创载体的发展也带来新挑战。

对于创新主体而言,需要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资源支持来提高存活率。换句话说,就是更多的要看这个载体是否真正地把自身载体提供的服务落到实处,是否能真正地满足创新主体的需求。

“晋江对科创氛围的营造是足够重视的,一直想要给予企业好的土壤。”元络(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鑫杰告诉记者,自己所在企业是入驻三创园的一家为鞋服品牌提供智能鞋服穿戴解决方案的初创企业,“入驻后在一些政策补贴上面我们得到了支持,这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给予了我们更多信心。企业发展起来后,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双创载体对接到产业相关资源,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实现突破,带来更高的价值。”

对于三创园而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后我们会根据产业发展、创新者的需求,进一步合理优化完善形成园区自己的特色。”黄丹蓉介绍,下一步,三创园将进一步放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效应,“我们也将加强链接晋江各大双创载体,相互连通资源深度对接,让创新主体得以成长,成为晋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双创载体是高层次人才、高端项目和优质资本的重要载体。”晋江市科技局局长张清常介绍,当前,晋江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引育等核心孵化成果为导向,引导双创载体向专业化、高标准发展,不断完善“国家—省—市—区”载体培育体系。

接下来,晋江将围绕“124”工作思路,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十百千目标”(技术合同金额破十亿,研发投入破百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孵化科创企业分别破千家)计划,全力做强双创载体,加大载体建设扶持力度,建立备案库,组织绩效考核,择优扶持。同时,结合“晋江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年”活动,充分发挥属地政府的作用,与各镇街、经济开发区联动,盘活空间,支持园区布局规划建设创新综合体,建设一批孵化载体。

同时,晋江还将推动人才团队、双创赛事、风投基金、孵化载体等创新要素全闭环协同联动,构建“人才+赛事+基金+孵化+专业运营”的科创孵化体系,更好地促进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在良好政策、市场等外部驱动和创新氛围等内部支撑的交互作用下,创新协同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多样多元的资源和主体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因子,创造价值。”张清常指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