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平时吃的酱油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打酱油有什么技巧呢?” 27日下午,本报亲子驿站组织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灵源街道灵水中心幼儿园及林口中心幼儿园的30组亲子家庭,前往小浯塘古法酱油酱园参观,并开展“打酱油”体验活动。
刚抵达酱园,孩子们就被眼前整齐摆放的近3000个酱缸吸引住了,纷纷上前摆造型、合影留念。随后,在酱园负责人吴华清的介绍下,孩子们了解到古法酱油配料仅有黄豆、盐巴、面粉、水4种原材料,并初步认识了酱油的制作工艺及流程。
“古法酱油的制作需经过柴火烧煮、冷却摊凉、曲室发酵、下缸酿造、日晒夜露等过程,前后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吴华清边介绍边给大家展示了神秘的酱晶体。原来,这是酱油制成后长时间放置不动,酱油内的盐巴析出而成的。
随后,亲子家庭参观了发酵间,品尝了刚刚蒸熟出锅的黄豆,并亲自动手体验酱油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将冷却的黄豆与面粉充分拌匀。活动最后,孩子们一手拿着酱油瓶,一手拿着竹提,有模有样地参与“打酱油”体验活动,结束此次精彩的酱油园打卡之旅。
家长声音
王若冰妈妈: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体验“打酱油”,还打得特别好。提着自己打的酱油回家,我说要不这瓶酱油送人吧?她说自己打的酱油要自己吃。言语之间,开心和满足溢于言表。
林妤歆爸爸:孩子通过这场活动,不仅了解了酱油的生产过程,还体验了打酱油的乐趣,玩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