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多彩非遗,弘扬传统文化。为了让更多孩子认识身边的世遗文化、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晋江经济报社主办,晋江文旅集团晋博坊·甲第项目承办的“泉州非遗文化体验之旅”研学活动精彩继续。
4月22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黄雪玲来到晋江文旅集团晋博坊·甲第项目,为孩子们生动地讲述了泉州木偶头雕刻文化历史,并通过现场展示,让孩子们直观了解木偶头的制作工艺和彩绘技法。
当天活动吸引了磁灶大埔中心幼儿园、云玺中心幼儿园的50多组亲子家庭参加。
在现场,黄雪玲介绍,2006年,木偶头雕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木偶戏是泉州戏剧中一项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木偶,则是一种“刻木为偶,操偶作戏”的艺术。木偶戏中,木偶头既是演师必不可少的表演工具,又是观众欣赏的焦点和主要对象,戏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要靠木偶头像来表现,所以制作木偶头像既要精细还要传神。
她介绍,木偶头的雕刻关键在于揣摩造型,要突出不同的木偶形象和形态,还要让木偶的各个关节活动起来。樟木选材后,要经过打坯、定初型、雕刻、上黄土、修光、打磨、补土、粉彩、画像、植须、喷漆等十多道工序。要雕刻出一个简单的木偶头,得花上两三天的时间。
“木偶头的原材料是香樟木,因为香樟木上的气味能够防虫防蛀。黄土和牛胶也是必不可少的,雕刻者通常会把牛胶熬成浆,给木偶头上浆,这样能防止木偶头开裂。如果再加点黄土,还能在外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最后给木偶头上粉、彩绘、安发梳头,一个木偶头作品才算完成。”她介绍。
听完老师的介绍,孩子们跃跃欲试。工作人员向孩子们分发彩绘木偶头的材料,孩子们拿到了一个个精巧的旦角木偶头,开始认真地观察思考。一切准备就绪后,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细心地完成木偶头的彩绘——给木偶头的眼睛、嘴巴、头发涂上颜色。
经过“化妆”后的旦角木偶头,呈现出独特的神韵,栩栩如生。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孩子们充满成就感,也加深了对泉州木偶头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此次研学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多彩非遗,深受幼儿园及家长的好评。
“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并从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林晨熠妈妈说。
磁灶云玺中心幼儿园园长张秋红表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研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还让孩子们感受到泉州非遗文化的魅力,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保护、传承非遗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