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理性投资 远离“保本高息”陷阱

理财课堂

内部理财、政策补贴、包赚不赔、保本高息……日常生活中,看到“保本高息”的宣传,你是否会心动?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保本高息”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投资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扰乱金融秩序,侵害投资消费者合法权益。就此,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投资者警惕不法分子诱导,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保本高息”不可信

本月,伴随“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相关活动的开展,不少金融机构针对老年人、年轻人、新市民等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不法分子也早已盯上了这类人群,利用部分投资消费者对金融投资产品认知不足的弱点,打着“国家扶持”“政策补贴”等旗号,虚构理财项目或夸大投资收益,承诺“低风险、高收益”,诱骗老年人投资“养老服务”,诱骗年轻人、新市民获取“央企高收益”,待吸引到资金后便携款潜逃,致使投资消费者血本无归。

以内部理财为名宣传保本高息是另一种常见套路。不法分子先利用金融便利、赠送小礼品等手段,博得投资消费者的信任和好感,进而向其宣传“公司内部理财”“内部员工版固收理财产品”等“稀缺”投资产品,诱骗投资消费者将资金转账到不法分子名下账户,谎称代为购买,并提供伪造理财产品确认函。随着投资产品到期,投资消费者被不法分子以支付利息、补偿款等为由支付少量资金搪塞打发时,才发现钱财早已被挥霍一空,本金利息均无影无踪。

在互联网渠道日益丰富的当下,不法分子也通过广撒网,频频通过网络发布“高息”收益,以学习投资理财技巧为幌子开设理财课程,寻找诈骗目标。而事实上,这些人往往未在正规的机构就职或未取得正规的理财销售资格,却将自己包装成“专业”的理财师。投资消费者受“高息”收益诱导,一步步陷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圈套中。

慎重选择投资机构

2022年起,资管新规正式实施,核心是打破“刚性兑付”,任何理财产品都不得承诺保本保息。投资消费者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购买匹配的理财产品,牢记理财产品收益越高,风险也越高的道理,提升金融知识储备,形成长期、理性、科学的投资理念。建议投资者到正规金融机构接受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或专业能力测试,较为准确地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专业能力,参考正规机构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提供的投资建议,自主进行投资产品的选择。

消费者在参与投资理财相关金融活动时,要多了解理财知识和技能,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理念,远离保本高息陷阱,切记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宣扬“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不仅拿不到所谓“高收益”,甚至本金都要损失,切莫“贪小利而亏大本”。同时,树立理性的投资观念。投资理财不是“一夜暴富”,而是通过对自己现有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配置,在满足日常流动性需求的同时进一步追求资产的保值增值,以期在生活各阶段应付自如。

投资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时,应选择正规持牌机构的官方线上或线下渠道,注意查验相关机构及销售服务人员是否具备金融经营、从业资质,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详细了解风险揭示书、关注购买产品的风险等级,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向不明第三方转账汇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