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亲子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理解安抚并接纳 孩子的害怕心理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咱厝宝妈分享育儿心得

育儿经

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就像在升级“打怪”,虽晋级不断但仍有更多的挑战在后头。面对接踵而至的困惑、难题,你是请教老师、专家,还是老一辈?或是翻开育儿书籍捞一捞有用的知识点?然而,也有部分家长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摸索出一些靠谱的育儿智慧锦囊,快来收下这些干货吧!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属于自己的优缺点。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不少父母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呢?怎么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本期“育儿经”栏目邀请到晋江市星星实验幼儿园的家长张晶晶,她将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育儿故事,一起来看看!

经历

“我家宝宝天生高敏,两周岁左右就开始有些‘奇奇怪怪’的害怕。比如不敢看动画片里受伤摔倒的画面,害怕粉色的物体和马桶里蓝色的水,响起的手机铃声也会吓她一跳。”张晶晶坦言,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因此感到焦虑,孩子的这些“害怕”带来的麻烦曾让她情绪失控。此外,她更担心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她要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再害怕。

对此,张晶晶做了很多尝试。“我曾故意让她多接触这些事物,也不断地用言语逼迫她去接受这些平常的事物,以为这样可以消除她的害怕心理,但这样做不仅让她哭闹、挣扎,甚至更加抗拒这些事物。这么做,也让孩子失去对我的信任。”张晶晶分享道,直到一次偶然与朋友提起这事,朋友却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你女儿这样很可爱,为什么要着急地去消除她的这些害怕呢?或许,等她长大了就会慢慢变好的,当下要做的就是在她害怕的时候给予足够的安抚。”

随后,张晶晶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很多孩子都存在这个阶段。当孩子对世界的认知、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足时,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事物存在误解,导致害怕。伴随着年岁增长和心智成熟,这些害怕会自然消失,家长无须过分担忧。“我开始转变态度,理解孩子的害怕,尊重她害怕的权利,不再强求她变得勇敢。但我会在她感到害怕的时候陪着她、抱着她。”张晶晶欣慰道,渐渐地,孩子敢从粉色小鹿身边走过,也愿意妥协闭眼坐在有蓝色水的马桶上。

“有一天在跟孩子闲聊时,她跟我说《天线宝宝》里有一朵粉色奶昔云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弄脏,而她有一次把衣服弄脏时,我骂了她,她把两件事情关联起来,因此特别害怕粉色的东西。”张晶晶这才恍然大悟。

做互相信任的伙伴 鼓励孩子勇敢蜕变

育娃路上无小事。张晶晶告诉记者,这段小插曲让她意识到:家长没办法简单地用语言否定或粗暴地干涉孩子,让其消除害怕或改变其他。变得理智勇敢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甚至改变,家长无法越俎代庖。“当孩子感到害怕、不安时,家长要成为孩子信任的伙伴,鼓励孩子敞开心扉。如此,孩子会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孤军奋战,有需要她会求助于家长。这个时候,家长要及时地提供安抚和帮助,做到有效的情感沟通。”张晶晶分享道。

有了这个经历,张晶晶跟孩子的关系更近了一步。最明显的变化是,孩子现在很愿意主动跟她分享内心的想法,彼此间的沟通、互动就更有效了。张晶晶坦言,孩子今年6岁了,但仍然有许多“奇奇怪怪”的害怕。但面对孩子的“害怕”,她现在会放宽心陪着她,做一个亲密的旁观者和引导者,见证孩子往后每一次勇敢的蜕变。

除了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张晶晶也看到了孩子的闪光点。“我女儿内心很温暖,我常常会被她的言语暖到。每次有好吃的东西,她会特地留给我,等我回家后送到我手里。记得有一次我皱着眉头打完电话,她在旁边说:‘妈妈,我不要你难过。’我带她去吃烤牛肉,她开心地说:‘妈妈,我上大学挣钱了,也给你买这个牛肉吃。’”和孩子互动的点滴细碎,都被张晶晶珍藏在记忆里。

恰如其分地夸奖 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尝试

“我女儿天生胆小,独立性也较差,我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让她变得更加独立勇敢。她在做事时,我尽量不打搅她,让她沉浸其中。但是,当她发出求助信号时,我会评估她是否可以自己完成。比如,当孩子叫我帮她刷牙时,我就故意把她的嘴唇当牙齿刷。‘刷牙是不是这样刷呀?’她会说:‘哈哈,错啦!妈妈,我教你正确的刷牙方法。”张晶晶说道,胆小的孩子其实内心很渴望被认可,家长可以适当示弱,给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并适时给予表扬。

张晶晶认为,夸奖也讲究方法。“我一开始也是盲目简单地夸:‘哇,宝宝你好棒呀,宝宝你画得真好!’后来,一位幼教朋友跟我说:‘对宝贝的夸奖尽量落到实处,去认可她付出最多精力或时间的那一部分。’比如,一幅画她很认真地涂了颜色,家长可以这么说:‘这些颜色好美,为你那么认真地涂色感到骄傲。’如此,孩子便知道自己是因为某一方面付出努力才收获了夸奖。”这么做,能够避免孩子渐渐长大后,因为家长敷衍式的夸奖被察觉从而变得无效。此外,不明确的夸奖,也很容易让孩子“膨胀”,脱离真实的自我。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