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有些借款人自身信用达不到银行放贷要求,需要通过增信来提升自身信用,从而取得从银行贷款的资质。这时,个人贷款保证保险就派上了用场,其是在投保人(即借款人)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偿还所欠借款时,由保险公司向放款机构偿付贷款本息余额的一种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赔付后,将依法取得代位追偿权,可以继续向投保人追偿该笔贷款债权。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不少消费者因投保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产生纠纷。本周,我们一起来了解个贷保证保险。
正确认识保证保险
向放款机构借款是投保人的自主自愿行为,为获得借款而采取增信措施,也是自主自愿行为,任何机构或者个人不得强制搭售或捆绑销售。消费者应充分客观评估自身资金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在计算借款成本时,除利息等放款机构合理收费外,也包括为获得借款而采取增信措施的成本,如借款保证保险保费等。
在购买保证保险时,应该先了解业务流程,仔细浏览操作提示,认真阅读借款合同、贷款本息归还方式、投保单及投保提示、保险条款、每期保险费、其他告知事项等相关文件,尤其要详细了解每月应归还的贷款本息金额、保险费金额、其他有关服务费金额,审慎评估自身承受能力。切勿线上随意输入个人信息,谨慎点击确认,确认署名后,即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珍惜个人征信记录
贷款机构和保险机构在办理相关业务后,会向金融消费者本人预留的手机号发送短信提示,消费者有疑义的,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统一客服电话、登录官方网站或到营业网点等方式核实相关业务真实性。
若投保人在未还清贷款前提前退保,导致放款机构的信贷损失风险上升,放款机构出于风险管控考虑,可能要求投保人提前还款,这将影响投保人对该笔借贷资金使用的稳定性。
消费者如已签订借款合同及相关借款保证保险合同,则应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和缴纳保费,否则可能因违约承担相应责任,甚至影响个人征信记录,给个人进一步获取金融服务带来不便,对未来个人的贷款、出行、就业、任职等产生不良影响。
金融消费者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切勿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轻易转交他人,以免被恶意使用或非法买卖,给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隐患。必须提供身份证明复印件时,要注明使用用途、有效期限等内容,谨防不法分子冒用个人信息办理借贷业务或者投保个人贷款保证保险。如果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维护自身权益。
防范“代理退保”风险
办理保证保险,还需警惕和防范“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风险。
“代理维权”以“维权”之名行“牟利”之实,如鼓动消费者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并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退保后还会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
不法分子为谋取利益冒充监管部门、法律工作者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骗取信任,谎称可办理全额退保、逃废债务、修复征信等业务,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后,用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进行恶意投诉,违背诚信甚至突破法律底线。
不法“代理维权组织”取得消费者委托后,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导致个人信息存在被恶意使用、违法泄露或买卖等风险。不法“代理维权”“代理退保”风险高、危害大,广大金融消费者要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不参与编造信息、伪造证据的恶意投诉,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的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警惕防范“代理退保退息”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