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名中医馆
他从基层走来,学习中医已近34年;他孜孜不倦地吸收中医知识,完成了最初的启蒙,经历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困惑期,如今被评为福建省第二批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指导老师;他沉迷中医,熟读经典,喜好读医书而不觉枯燥,力求在大浪淘沙中发现经方“真经”;在求索研习经方的路上,渴望将“经方梦”一步步变为现实,并传授给其弟子们……本周《晚晴名中医馆》,让我们一起走近晋江市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晋江市中医院副院长黄伟旭,听他浅谈经方的应用。
为年轻一辈讲经方 开展“中医药每周一课”活动
11月8日晚上,在晋江市中医院门诊部6楼大会议室如期举行第二次“中医药每周一课”活动,该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黄伟旭以《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6个证型,讲述了经方和脉诊的应用。中医院及医共体成员单位的中医类别的医师、规培生、实习生及其他临床医师均积极参加。
在讲座过程中,黄伟旭介绍了几个经方的方证特点、各家见解,并传授个人经验及临床心得。为了形象地展示中医经方临床思维及诊治技能,还采用了互动问答模式,现场气氛活跃。
什么是经方?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专指《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经方是打开中医大门的密码。遵循经典,有经方在心中方可临证不乱。”黄伟旭告诉记者,《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重要经典——“医方之祖”。它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反映我国早期医学高水平的阐论,璀璨非凡。仲景所载之经文,蕴意深藏,每一句、一字都要反复研读参悟,才能逐步领略其中真谛。仲景学说历经千载却经久不衰。
遵循经典重视脉诊
“传帮带”传授经验心得
作为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指导老师,时有年轻医者咨询黄伟旭,“黄老师,您认为我该如何确定钻研方向?”“黄老师,这个病例我拿捏不好如何诊断,无从下手。”……“经典是我们看病、精进的准则。”黄伟旭解答说,中医这门学问,你越是深入其中,越能感受到它的瑰丽和神奇。遇到疑难杂症时,活用经方可迎刃而解。“治病开方要有原则性,就像做人要有原则一样。道循古法,便是根据,而非凭空想象,这样也有利于临床的总结提高。后世学说百家,年轻医者看完容易乱。这时候应该回归经典寻根印证。”
黄伟旭还告诫年轻医者,望、闻、问、切四诊同等重要,不可偏颇,临证应重视脉诊。“有的医生现在不号脉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门诊中就常有问诊是热象,号脉后则反之的情况出现。”脉象对辨证用药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脉诊,可对病变的寒热虚实、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进退预后做出判断。
善用经方药少力专
网络诊疗助力香港同胞抗疫
在今年香港新冠疫情流行时,黄伟旭就与医院几位老中医共同组建了晋江市新冠中医远程咨询群,通过网络问诊助力香港抗疫,短时间内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恢复健康,特别是通过中药治疗,解决了不少心脾阳虚的新冠后遗症。
“用千年经方治好疾病,这可谓是中医的独特魅力。”黄伟旭善用经方,常说治病如打仗,用药亦如用兵。处方应严谨精炼,每一方都有法可循、每一药都不是多余。
此外,黄伟旭还经常下乡村服务。他发现,很多“老高糖”(指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管理对象存在头晕、胸闷、水肿、乏力等症状。通过中医调理,有效改善其症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并减少了咱厝老友慢性病致残的风险。对此,他表示,“老百姓需要中医,中医在基层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