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咱厝“糖友”:糖尿病误区知多少

健康课堂

医生简介 李美蓉 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副主任医师。泉州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泉州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肥胖、骨质疏松症、痛风及女性内分泌、儿童生长发育等疾病诊治。

“血糖高无症状,可以不吃药吗?”“‘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糖尿病人不能喝粥?”“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本周一(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

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对此并不陌生,然而,对于这种慢性病,不少老友仍对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认识。为此,记者特邀晋江市医院内分泌科李美蓉医生为大家开展一期关于糖尿病的误区科普健康课堂。

误区一 ▲ 糖吃多了才会得糖尿病

门诊中,很多患者对糖尿病不熟悉,开口问的第一句常常是,“医生,我是糖吃多了才得糖尿病的吗?”

“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李美蓉表示,“甜食属于高能量食物,吃多了容易长胖,导致糖代谢紊乱;然而,不爱吃糖但大鱼大肉,脂肪摄入多的人,一样会造成肥胖,进而引起糖尿病。”

李美蓉建议:糖尿病是一种终身代谢性疾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目前全世界有十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估计有5.37 亿人。从全球来看,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糖也可有效利用。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就算你少吃甚至不吃糖,也可能会有糖尿病。所以,若不想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够的。科学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适宜体重,都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误区二 ▲ 血糖正常就可万事大吉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知晓率只有36.5%,也就是说10名患者里,只有不到4人确诊了糖尿病。”李美蓉坦言, 一方面,大家没有定期筛查;另一方面,体检测的是空腹血糖,很多情况糖尿病仅出现于餐后血糖高,从而导致漏诊率高。

李美蓉建议:糖尿病前期者、年龄≥40岁、超重或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者,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分娩过巨大儿或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黑棘皮病患者以及血压、血脂异常者、有心血管疾病史、高血压患者及使用激素类药物者等,需进行糖尿病筛查,即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误区三 ▲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水果

“医生,我是不是再也不能吃水果、蛋糕了!”在门诊中,常有新患者这样绝望地咨询医生。

“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量,这些还是能适度吃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李美蓉建议,糖尿病是慢性疾病,也属于常说的“老年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作为我国重点管理的慢性病,在当前的医疗技术下,虽然尚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控制血糖,避免引起糖尿病并发症。在治疗方面,患者可能需要终生用药,或根据血糖情况,遵医嘱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在日常管理方面,糖友们需要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通过饮食调整、糖尿病病情监测、糖尿病并发症的自我监护、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等方式来控制血糖也非常重要。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