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中国卒中学会发布“2022年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为:识别中风症状,把握宝贵时间。口号是:争分夺秒,挽回生命。
那么,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有什么危害?又该如何预防?为此,本报特邀晋江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林育森为大家分享关于卒中的那些事。
对脑卒中了解不多
疑问
近日,市民陈大爷拨打了本报热线。“经常能在贵报健康融媒体平台的健康问答专栏看到读者提问、医生回答的文章,我也想了解一下,能不能邀约咱厝相关专业的医生为大家开一期卒中科普呢?”
陈大爷介绍,此前,一位好友因卒中抢救不及时而过世。对此,他对此病既担忧又恐惧。“自己不愿去医院问,同时也不知该问谁,所以想依托你们平台,为大家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
带着陈大爷的相关疑问,记者咨询了林育森。他表示,“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因此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脑卒中
关注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林育森介绍,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所幸,脑卒中可防可治。” 林育森介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越早进行治疗,患者获益越多。如果患者能在短时间内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或卒中中心单位,得到规范的治疗,可增加恢复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林育森提醒,眼下季节交替,正是脑血管意外的高发季。“三高”患者、肥胖、喜欢抽烟喝酒等高危人群,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同时,应随时注意身体发出的信号。日常生活中,一旦身体出现与脑梗相关的症状,要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
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
支招
“中风120”口诀是一种适用于民众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是脑卒中,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以下7点:清淡饮食;适度增强体育锻炼;克服不良习惯,如戒烟酒、避免久坐等;防止过度劳累;注意气候变化;保持情绪平稳;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脑卒中风险自我评定
相关链接
林育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在全国200个地区连续10余年组织开展40岁以上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和干预工作,并推行了简单易行的脑卒中“8+2”危险评分。其中,“8”是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脑卒中家族史8项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2”是指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高危:具有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或者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判断为高危的人群建议立即向专科医师咨询脑卒中的预防。
中危:具有少于3项危险因素,且患有1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
低危:具有少于3项危险因素,且无慢性病。
对于高中危人群都需给予定期的随访管理,同时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诊疗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