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中秋月圆时

曾剑青

黄昏,村庄四周充盈着秋天特有的宁静、恬淡的气息,给家乡增添许多和平安宁的氛围。夏的燥热、烦闷一扫而空,暮色降临,月亮酷似天空中清澈明亮的眼睛,注视着人间的所有。她时而云中穿梭,时而高挂苍穹。看,开始之时,月亮“犹抱琵琶半遮脸”,像害羞的新娘,刚露出姣好的脸庞,又悄悄躲进云层中。云随风动,云是那月娘遮羞的手帕,手帕又捂住了半边脸,叫你希望看见月更美的容颜,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

夜色渐暗,月亮慢慢地升高,仿佛在空中攀援一座无形的高山,从低洼之处的天边一直到宽阔无垠的天中去。经过无数次明与暗、光与黑的较量,朗朗乾坤中,月华终于战胜所有障碍,以王者的姿态傲立天宫,如水一泻千里,空灵、皎洁,透出一股清幽之气。盈贯周身的光芒无限辉煌,皎洁的明月高悬天空,洒下满地清辉。

圆月一直都被视为团圆的象征,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自古以来,月亮有很多别称,“玉盘”“冰轮”“蟾蜍”“宝镜”“素娥”“婵娟”等,寄寓了人们许多美好的祝福,倾注了众多诗人的情感。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里,咏月诗句多如繁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往往塑造的都是游子的形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胸中郁结着难以言说的悲愤,在花间,独酌独饮,求得一时之静。“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及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显示出孤高出尘的襟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之夜,作者写出旷达的胸怀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

古人对于月亮的思考及对人生的感悟很深刻。今天的我们,在传统的中秋佳节,在这全家相聚团圆的美好时刻里,对赏月之时所享受的天伦之乐,又该做何感想呢?也许有人百感交集,也许有人感慨万千,也许有人不胜唏嘘。

我想,不管我们的境遇如何,在这举家团圆的美好时光里,我们更应明白“孝”的内涵。家是养育我们的摇篮,家中的父母永远是我们的牵挂。小时候的我们,犹如春天里屋檐下的雏燕,还不会飞翔,整天等着父母用时间、汗水和精力去换来食物,一天天把我们养育,教会我们快乐地生活、自由地翱翔。长大后的我们,就像是成年飞鹰,离开父母的呵护,为着自己的梦想,去寻找、去发现、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空。

时光滚滚向前,一年一度的中秋又到来了。在拼搏与前行的路上,你是否还记得父母夜以继日的辛劳,记得父母忙碌的身影……

岁月无痕,时间会改变一切。我们不一定要在节日里,才会回家看看父母。《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渴求,“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又是一年中秋赏月时,朗朗月光之下,我仿佛看到了普天之下长辈的殷切期待。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让我们尽享天伦之乐,感受人生的快意与责任。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