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三尺讲台近20载,他主动跳出“舒适圈”,远赴千里之外的新疆支教;他的热情与热爱感染了每一位学生,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郑哥”;无论是晋江还是新疆的学生,他都当作“宝”,倾囊相授……
他就是教育部首批“组团式”援疆支教教育人才团队成员、晋江市罗山中学信息技术老师郑山河。
勇敢跳出“舒适圈”
寻求自我突破
“郑哥,什么时候回来?”“郑哥,教师节快到了,祝您节日快乐。”……连日来,郑山河的手机微信响个不停,发信人有两拨,既有晋江本地的,还有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的学生们。他们有的询问郑山河返疆的时间,有的贴心地提前送上教师节祝福,十分暖心。
“今年的教师节、中秋节祝福是‘双份’的,太幸福了。”2003年,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的郑山河加入了晋江教师队伍,成为罗山中学的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彼时,年轻活力的郑山河十分好学,教学有一套,与学生相处也融洽,颇受学生的喜欢。
除了是教学能手外,郑山河的“履历”也十分精彩,他曾先后当过五年班主任、五年年段长,还曾担任过学校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总务处副主任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
一晃,教龄即将进入第20个年头,原以为工作生活会这样一成不变地过下去。不想,郑山河不走寻常路,做出了一个出乎人意料的决定——赴新疆支教。
“人到中年,眼界不一样了,再加上教书教了这么多年,我希望自己能有新突破。”郑山河告诉记者,支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时机正好。原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教学上,郑山河一直在探索、寻求“变化”。偶然之间,郑山河结识了曾是援疆成员的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老师王银双,听她分享了援疆经历与收获,郑山河感触良多,心里对援疆也有了向往与期待。无巧不成书,援疆的种子刚埋下,机会就来了——福建省发出了参加教育部首批“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赴疆工作的集结令,在获得学校及家人的同意和支持后,郑山河报名了,并顺利通过审核。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援疆,郑山河做足了充分准备。这不,他广泛阅读、观看视频,了解新疆当地的风俗人情;他坚持运动,强身健体,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援疆工作;他通过多渠道,了解所要任教学校的情况,并与对方老师取得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当地教材与晋江的不一样,郑山河提前联系拿到教材进行备课,调整教学计划,让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学有所获。
做好“传帮带”
化身文化交流使者
尽管已经做足准备,但初到新疆时,郑山河还是感受到了饮食、地理等带来的不适。郑山河逼迫自己尽快调整、适应,第二天准时到支教学校——昌吉市第九中学报到。
除了主教信息技术这门课外,郑山河还勇挑重担,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尽自己所能,做好援疆的每一项工作。”郑山河举例说,他们援疆之时,恰逢昌吉市第九中学启动航空“飞行一品”特色项目,他和其他援疆小伙伴积极参与其中,帮忙联系相关航空学院、航空培训基地,组团实地考察了航空文化、航空体能训练、航空心理训练、航空飞行训练等课程的建设情况,借鉴了各高校的教学经验,推进“飞行一品”项目落地。
在郑山河看来,援疆不仅仅是做好“传帮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是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于是,在昌吉市第九中学上第一堂课时,郑山河首先带领同学们“云”逛晋江,分享了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以及自己的从教生涯故事。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对晋江这个地方产生了好奇。
说着说着,郑山河还一时兴起,教大伙儿唱起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郑山河唱一句,同学们跟着唱一句,在美妙的歌声中,初次见面的陌生感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亲切与亲近。后来,在课余时间,还会有同学饶有兴致地约郑山河再高歌一曲《爱拼才会赢》。
眼下,受疫情影响,郑山河的返疆之旅按下了“暂停键”,“滞留”在晋江,但他仍一直与昌吉市第九中学的老师、学生保持联系,手头上的工作也没有停下,有些能够“远程”支援的,他都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