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于是转身向 山里走去

王常婷

喝多了铁观音的清冽、大红袍的醇厚、龙井的秀气清香,听说永春苏坑镇的佛手茶正当季,一行人迫不及待地出发了。

朋友说,在苏坑茶季,便会有很多茶商在乡里守着,佛手茶一出就会被收购一空。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属大叶型灌木,因其树势开展,叶形酷似佛手柑,名贵胜金,又称“金佛手”,主产于永春县苏坑、玉斗和桂洋等乡镇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处。佛手茶一年可采四次,春茶最多,味道最醇,这也是我们风雨兼程、赶着来品这一口地道茶香的缘由。

朋友的茶室装修简单,仅有整洁的茶桌和茶具。看惯了市区装修得古香古色的茶室,有的还备着古琴古筝,营造出高山流水的风雅感。这与盛名之下的佛手茶有点不匹配啊!老板娘端着大簸箕在旁默默地挑茶叶,地上满是筛下的茶叶碎梗细末,脚踩上去,“咔吱咔吱”作响,还没喝到茶,便已是满鼻孔都是茶香——带着枝头青涩与狂野的香气。后院半山坡上的平房就是他家的茶厂,规模很小,因为多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所以产量一直都不高。茶室里,据说是每公斤单价2000元以上的茶叶,一二十公斤就随便封在透明塑料袋里。印象中,好茶应该是包装精美,所谓的好马配好鞍。可这佛手茶就是如此的自负。

“这些茶都是外地茶商订好的,这两天,他们就来运走。”原来如此。也许来日有幸邂逅这批茶,它们可能已经是华服在身,除了价格提高外,那味道应该还是一样的吧?

朋友装了茶叶入盖碗里,特地留了几片在我手上。经过杀青揉捻烘焙后的叶子,茶条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在我手上还有半手掌宽,如果不是早知佛手茶的特点就是叶形大如佛手,会以为这是老叶子焙的粗茶。盖碗里的佛手茶在开水冲淋之下,汤色橙黄清澈,馥郁幽芳,就像是佛手、香橼等佳果所散发出来的绵绵幽香。细品茶汤,香浓锐,味甘厚。七八泡后仍是茶汤金黄、茶香犹在。难怪古人称誉佛手:“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尝来忽羡仙。”

相传永春佛手始于北宋,是安溪县骑虎岩寺的和尚,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过精心培植而成。其法传授给永春县狮峰岩寺的师弟,附近的茶农竞相引种至今。清康熙年间,永春狮峰岩寺建成,“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

这款外形颇为粗犷的茶,名为佛手,状如佛手柑,又是出自于佛(和尚)之手培植……是否,蕴含其间的佛性,让这款茶深藏山间,几百年里而能茶色香气不变?

高山之上,佛手张开,天光云影映入叶脉;炭火烘焙下,佛手缓缓收回握紧,山清水秀的精华便浓缩其间。最初产自安溪的茶,最后却在永春的深山得到繁衍;只要茶香在,得一青山终老,不拘此处、他处。佛手是茶,也是人生。

品一口佛手茶,所有的乡愁都有来处,所有的来处去处也都有了答案,人生不过就是佛手的开合取舍间。

若以美人比清茶,龙井是茶中西施,西湖浣纱或隐居烟波浩渺,清闲自然、余音袅袅;肉桂是茶中昭君,清香而带一股豪放之气;大红袍似杨玉环,久经历炼而风韵更浓;白芽奇兰是貂蝉,貌似清淡却常有奇香妩媚撩人;白茶应该是茶中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含泪带露,清瘦多情……眼前这盏佛手茶,却是茶中如来:佛手翻转间的合十、说法、无畏、禅定,其实就是品过这带着果香的清茶后,内心的安然坦荡。生活拼的也就是一口茶甘。

这茶、这叶、这树,这山这水这天地……恍然大悟:自然是我们永远的宗教。

远山如黛,细雨如烟,眉眼低垂处,赤脚的佛与我们站在一起,于是转身向山里走去。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