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爱上南音 缘于琵琶

蔡长益

众所周知,晋江人非常喜爱南音,所以各镇街都设有南音社,为学习南音的人提供专属场所,让喜闻乐见的民间古乐在晋江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南音也成为晋江精彩的非遗项目。

我妻子平时喜欢南音,邻居们经常邀她聚集学唱南曲。她会哼唱几句,虽然谈不上正音,但还是会“入管”。就这样,每天我都能听到优雅的南音旋律,渐渐地,便对南音产生了兴趣。

师母叶秀端也是一位南音爱好者,与我妻子时常交流联系。2021年夏末的一天,师母告诉我,她有一把南音琵琶,闲置多年,可以拿给我妻子学弹。

因此,这一把琵琶从青阳师母家转到东石我家。这是我离开晋江高甲剧团30年后,第一次亲手触摸到南音琵琶,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心情十分激动。当我怀抱着琵琶,手指轻轻弹拨,悦耳的琴声顿时触动心弦,一股暖流涌入心间,倍感亲切。

我端详着琵琶,见它背面镌刻“上九天”三字。此字飘逸俊秀,精致的贝壳雕饰显得格外醒目。“上九天”当是此琵琶的雅称,我揣摩这雅称的含义:“上九天”是寓意学习弹奏琵琶技艺之难,难于上九天呢?还是意喻艺无止境,要有勤学向上的精神才能攀登更高的艺术高峰?或者蕴含着其他意思?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更添琵琶的无限魅力。

这一把琵琶,在不经意之间叩开了我的心扉,让我真正接触到心仪的南音,走上了拜师求学之路。

我知道学习琵琶弹奏,首先要学其正法,熟悉音符,练习指法,还要懂得南音的工乂谱。所以,我主动请教东石镇南音社社长蔡长荣和南音名师蔡龙眼先生,向他俩请教学习南音琵琶的相关知识。老前辈热情耐心地一点一滴细心讲解,我在他俩的示范指导下开始学习琵琶。

通过这一把琵琶的“牵线搭桥”,长荣和龙眼两位前辈成为我的老师。因为南音男声比较缺乏,两老师便鼓励我唱唱南曲。于是,我开始学唱南曲《去秦邦》《望明月》《到只处》等。从唱法、咬字、韵律、气息、寮拍等方面逐渐入门。通过他俩的悉心启发指教,我慢慢领悟南音的演唱形式和技巧,并从《南音演唱教程》《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等相关资料中,了解南音的历史文化、风格特点、传承发展及学习声乐要领等,在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艺无捷径唯勤学。”学艺不但要有名师指导,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勤奋好学,俗语说“操拳练曲”,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多唱多练,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获得“质”的提升。因此,我抱着虚心学、专心学、坚心学的态度,每天坚持挤出时间学习,有空闲时间就弹弹琵琶,练练嗓音,边学边悟,力求学有渐进。

被称之为中国音乐文化“活化石”的南音,历史悠久,文化深奥,令人喜爱。所有器乐演奏及演唱均必须遵循传统,法度严谨。南音谱曲众多,其中包括很多“指、谱、曲”,素有“词山曲海”之称。曲中辞藻儒雅,描景写情,有感叹世事,有思君情怀,有讲述历史等,既有优雅的韵律,又有精美的文辞,每一曲都沁人心田,让听者如痴如醉。南音能够流传数千年,并且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艺术魅力不言而喻。

获得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的晋江南音老艺人苏统谋先生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曾经说过一句话:“南音入门很快,学一支曲就能唱,但终其一生还学不完。”这一句言简意赅的话,阐释出南音不仅是“下里巴人”的大众音乐,更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性音乐。唯倾尽毕生精力坚持不懈、潜心研学之人,方能获得一定的艺术成就。

爱好南音的人都认为,唱曲既可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为生活增添乐趣。在练习南音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素养、学识、审美,从而获得思想境界的升华,这就是学习南音的好处。

感恩师母和多位南音老前辈的万般厚爱,让我能够走近南音,学习南音,使我生命中多了一份优雅的艺术相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