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璞(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三年6班)
我老家在莆田,是一名新泉州人。我的爸爸和妈妈是在上海工作认识的。他们说上海是一座大城市,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可是上海没有留住他们的心。年轻的他们把创业的眼光看向了古老而包容的城市——泉州。
在这里,他们一扎根就是十年。
打我记事起,我们就常常往返泉州和莆田。回莆田老家时要上高速。经过洛阳江畔时,爸爸总会提醒我,窗外右前方的位置有一座笔直的石桥,那是座近千年的古桥。“这座伟大的桥是谁修建的呢?”有一次我扒着车窗问,爸爸笑而不语。出高速后,一块写着“蔡襄故里”四个金色大字的牌匾赫然映入眼帘。爸爸说:“那座桥的修建者就是他。”
就这样,“蔡襄”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有了特殊的记忆,想前去踏足那座桥的种子也在我心中埋下。直到去年寒假将尽的一个晴朗下午,爸爸才带我来到我向往已久的洛阳桥畔。
桥头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像,他就是当时负责主持修建大桥的泉州太守——蔡襄。站在石像前,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浮想联翩,似乎一下子回到大宋,回到了蔡襄带领大伙热火朝天修建大桥的场景……走上洛阳桥,在桥头两侧分别立着两座石塔,石塔上雕刻着许多的佛像。再往里走,有石亭,里面也立着石像,做工也非常精美。佛像经过近千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崭新如初,仍然精神矍铄地为一方民众祈福。桥面上布满的是巨型的长条石板材,每一条石板材都长近10米,重量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怎样修建安装的呢?解说员告诉我,当时人们是利用海水潮起潮落的浮力作用架设桥面的。洛阳桥的桥墩也很神奇,做成了一艘艘尖船头的模样,它可以有效分化水流的冲击。我真为古人的勇气和聪明才智深深折服!
再往里走,裹着头巾的当地村妇在打着新鲜的海蛎,远处的渡口边停靠着出海打鱼归来的小船,渔民们脸上洋溢着满载而归的幸福笑容。出海口前方的滩涂地上长着茂密的红树林,星星点点地站立着悠闲的白鹭。太阳西下,蓝天白云,古桥人家,一幅美丽的闲云野鹤画卷熠熠生辉。我想,这就是蔡襄排除万难也甘之如饴的原因吧。
去年7月,泉州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我这个新泉州人也倍感骄傲。连接着莆田和泉州的蔡襄,也串联起我们一家人和泉州的缘分。作为世遗项目之一的洛阳桥历经千年却巍然屹立。泉州这座名城,这座包容而开放的古老城市,将在新时代迎来新征程,继续创造属于它的辉煌。
指导老师 侯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