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瑜
明初,我国沿海地区屡遭倭寇骚扰。为了加强海防建设,明太祖朱元璋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根据闽南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提出了“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的策略。于是,东南沿海筑起了一座座卫城和所城。当年,官府在晋江设永宁卫,卫城里置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卫城外又辖福全(晋江)、崇武(惠安)、金门、中左(嘉禾屿)、高浦(同安)、白叶坂(安溪)等六个守御千户所,以及十四个巡检司。这些海防设施,嵌入大明帝国的卫戍系统,成为海上抵御外敌入侵的铜墙铁壁。
时光流转,大浪淘沙,600多年过去,故垒雄风今安在?初冬时节,残阳夕照,我走进当年的嘉禾屿中左所古城,聆听古城的天风海涛,感受当年的闽海雄风。
从厦门新华路市公安局旁的一条古巷拐进,顺着陡坡爬上出米岩,一道大铁门横在面前,水泥门柱上挂着“出米岩45—1”的门牌,中左所古城遗址到了。
移走数步,条石砌成的古城墙便在脚下。这段残存的城墙长仅百来米,城墙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踏上去有软绵绵的感觉。城垛上的几棵大榕树,盘根错节,纵横的老根牢牢地扎入石缝,干瘪的树须低垂而随风飘拂。太阳虽未落山,却已有几分苍凉和萧索,心中不禁涌起阵阵的沧桑感。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周德兴选址嘉禾屿的制高点开始筑城,经过7年的艰难施工,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城墙垒就。初建的所城城墙周长仅425丈,墙宽1丈,设城门4个。它的城墙高达2丈,再加上高丘与海面的落差达3至5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当时,朝廷调遣永宁卫城的中所和左所1200多名士兵驻防这里,并设置中左守御千户所,建987间营房,置10艘战船,中左所城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扼守着泉漳两地的海上咽喉。
古城抵御了来自海上倭寇的侵扰,却抵挡不住南下的清兵。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成功军队被清军击退,古城被摧毁。之后,靖海侯施琅在古城里建水师提督衙。经过多次的维修、扩建,城墙周长增至650多丈,面积约15亩。目前残存的这一段城墙,为施琅扩建所遗留。鸦片战争爆发后,厦门被英军攻占,城垣遂逐渐废弃。上世纪20年代,厦门城市大建设,古城墙及附属设施大部分被陆续拆除,用于修桥造路。
站在古城墙遗址上追昔抚今,当年碧波万顷的海湾,如今已成为车水马龙的街中闹市,铁马金戈、旌旗蔽空的情景已随风而逝,唯有古城墙顶部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炮掩体,似乎还散发着丝丝的硝烟味。
走下古城墙,周遭巨岩上的几处摩崖石刻赫然在目,它们记录着这里曾经是登高览胜的好地方。“山环水活”四个大字为民族英雄、清末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所题,它生动地描绘了古城当年的自然景观。“山环”指的是古城东面的玉屏山、北面的万石岩和西面的狐尾山;“水活”指的是南面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拍岸。1892年7月,籍贯安徽寿州的杨岐珍奉旨到厦门任福建水师提督。在这里,他一待就是11年,直至病逝于任上。他主持建造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钥匙”的胡里山炮台,是他对厦门抗击红夷最大的贡献。“瞻云”两字为清乾隆年间福建水师提督甘国宝所题,意即此地居高可以瞻望风云变幻。
走出古城墙遗址大门,在近旁的小巷中偶遇陈化成祠。陈化成是福建同安人,鸦片战争期间先后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和江南提督,他英勇善战,多次率领水军驱逐入侵的英国战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陈化成在对英的吴淞海战中,亲率将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同一年,参将陈胜元及厦门绅商在古城边为这位英雄立祠。古城墙有浴血海疆的英魂守望,其实并不孤单寂寥,而是更加威武壮美。
六百年沧海桑田,当年嘉禾屿这个海风吹拂的边陲小岛,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城市。嘉禾屿中左所城,增添了厦门保家卫国的英雄色彩。所城是现代厦门的根之所在,它是一本生动的人文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岛城的风雨沧桑。这本史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