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晋江印发了《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透露,“十四五”期间,晋江将构建“全市一城,一主两辅、双湾双带”空间新格局,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合理布局,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心城区拓展至120平方公里
根据纲要,“十四五”期间,晋江将力争城市高能级跃升。“全市一城,一主两辅、双湾双带”城市空间架构基本形成,六大新增长区全面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更趋完善,体育城市功能更加凸显,主城首位度、辅城集合度和城市智能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辐射带动力、要素集聚力显著增强,初步成为闽西南和泉州环湾高能核枢纽节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70%。
构筑“主辅湾带”新格局
根据纲要,“十四五”期间,晋江将按照“全市一城,一主两辅、双湾双带”空间布局结构引领城市发展:“一主”,即晋江主城。具体包括高铁新区、科创新区、经济开发区及以北区域,统合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6个街道以及池店、陈埭、西滨、永和、内坑、紫帽、磁灶7个镇,重点提升集聚度和首位度,打造成为晋江核心功能承载体和新经济增长极。“两辅”,即晋西辅城、晋南辅城。晋西辅城包括安海、东石等2个镇和内坑镇南部地区;晋南辅城包括英林、龙湖、金井、深沪等4个镇。两大辅城要加快实施规划对接、布局调整、资源一体利用等发展战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标准、城市管理等与主城无缝对接,强化对主城集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双湾”,即环泉州湾、环围头湾。环泉州湾区域包括池店、陈埭、西滨、新塘等4个镇域沿晋江南岸地区,重点向北融入泉州主城区;环围头湾区域包括东石、英林、金井等3个镇域沿海地区,重点向南承接厦门地区辐射。
凸显主城首位度
纲要指出,“十四五”期间,晋江将突出环湾向湾、核心聚集,统筹谋划中心市区和晋东、晋中、西北等片区建设,全面提升主城的首位度、辐射力和带动力。
其中,中心城区,以青阳、罗山、梅岭、灵源、西园等街道为依托,整合世纪大道“双创”活力走廊等载体,集聚商务办公、商贸会展、金融服务、创新研发等功能要素和科教文卫体优质资源,全力提升中心城区发展品质和服务功能。晋东片区,以陈埭镇、池店镇、西滨镇和新塘街道部分地区为重点,充分发挥滨江商务区、国际鞋纺城、二体中心等载体平台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物贸总部、特色金融、数智服务、研发设计、体育健康等产业,全力打造成为晋江全域的供应链管理中心、资源要素配置中枢、产业投融资窗口和专业服务商基地。高标准实施片区规划建设,系统布局建设跨江通道、区间道路、慢行系统,全面推进临江临湾景观通道、运动廊道、湿地绿带建设,适时启动海尾—仙石片区改造,推动形成区域形象。全面融入现代化、国际化元素,加快布局一批智慧化、绿色化新型基础设施,统筹招引和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化服务设施和高端商业综合体,营造宜业、宜居、宜学、宜医、宜融的“类海外”区域城市环境。有序开发建设高端商务楼宇,强化滨江商务区楼宇招商,加快聚集一批跨境贸易、保税研发、物贸结算、产业金融、投资交易、时尚设计、管理咨询、总部经济、数智经济等机构,打造国际化商务功能平台。晋中片区,以新塘、罗山、灵源街道和永和镇为重点,整合经济开发区、科创新区、高铁新区、航空物流园、集成电路产业园等重要载体,缝合主城和辅城功能,融通商务和科创业态,打造集金融、商务、科技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商务高地。西北片区,以紫帽、磁灶、内坑镇为重点,整合双高道口集聚区、综保区等载体平台,打造闽西南地区的供应链节点、快递集聚核心区和教育康养“后花园”。
增强辅城聚合度
“十四五”期间,晋江统筹推动晋西、晋南辅城规划融合一体、产业分工协作、资源互补共享,构建形成空间相对集聚、配套高位对接、功能各有侧重的战略支点,支撑晋江全域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和泉州“跨江发展、跨域融合”战略。
晋西辅城立足临空功能组团定位,主动向南对接厦门、南安,打造成为泉厦合作平台、空港产业配套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半导体产业特色集聚区。主动融入泉州南翼新城建设,加强与南安区间道路互联互通,引导安海、东石两镇和内坑南部空间相向发展,大力提升城镇品质功能,支持安海镇打造泉州“南翼新城”核心区、东石镇打造现代环湾滨海新城,增强对接融入临空经济区的协同能力。大力推进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推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拓园提质、集成电路产业园(工业园)落地建设,加快布局一批临空产业基地,联动南安石井组团打造泉州芯谷、空港综合服务中心。晋南辅城立足科教文旅功能定位,整合英林、龙湖、金井、深沪四镇,打造闽台合作交流“前沿平台”“体育健康+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城、重大战略预留地。推动各镇域路网结构有序对接,城镇建设向心集聚,突出特色镇群建设,支持金井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海丝人才梦想小镇”品牌、“福建省滨海休闲度假福地”品牌,英林镇打造中国休闲服装名镇品牌,龙湖镇打造“产城乡”融合发展新型织造名镇品牌,深沪镇打造“海丝风情小镇”“中国内衣名镇”品牌,加快形成核心突出、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滨海运动休闲走廊、福大科教产业园、新型高端面料产业园、英林泳装时尚小镇、深沪渔港经济区等载体平台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纺织服装、运动休闲、海洋经济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