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是一个忙碌的科室。身为儿科的护士,一边要以爱心与耐心为患儿提供细致周到的治疗与护理服务,一边还要为不安的家长送去及时的安慰与指导,晋江市中医院儿科护士洪晓燕便是其中一员。“我喜欢护理工作,再累也乐在其中。”在忙碌的工作中,洪晓燕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人如其名,乐观、开朗、爱笑的她,也被人亲切地称为“小燕子姐姐”。
01微笑面对 大家眼中的“小燕子”
医患进行良好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常常可起到积极的效果。
在工作之余,洪晓燕常会与小朋友玩耍,或是眨眨眼,或是摆个搞怪的POSE,或是送上暖心的大大的拥抱……孩子们信任她,也喜欢她。她爱笑,微笑总挂在脸上,给人一种特别亲和的感觉。有许多年轻的患儿父母称呼“晓燕护士”,而孩子们则亲切地喊她“小燕子姐姐”。
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护理对象里也包含只会啼哭的新生儿。哭声多,抢救多,护理任务重,技术要求高,责任风险大……许多刚入行的护士对儿科常有望而却步的心理。
面对困难,洪晓燕没有退缩,自从来到儿科上班的第一天,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儿科护理技术学深学透。“我是自愿选择到儿科工作的,因为我喜欢小朋友,也坚信自己会用心护理每个孩子。”如今,她自己也已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样的母亲身份,让她更能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
“孩子生病住院,家属的心情都会紧张,尤其是孩子的妈妈或奶奶,更易难受和自责。”洪晓燕说,“这时,我就会以自己娃生病住院的事例来劝说、安慰他们。”她认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同理心为患者家属纾解焦虑,会更有效果。
02 贴心举动 传递暖心正能量
在流感高发季,洪晓燕常常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吃饭,有时候忙得午饭“改”成了晚饭。但她始终不忘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暖心正能量。“有时确实很忙,只能通过或眼神或肢体接触,用拍手、轻拍对方肩膀的方式,来给患者家属一些力量。”洪晓燕说。
有一次,有个小孩因支管肺炎引发高烧,一天之内出现两次惊厥,他的妈妈顿时就崩溃了。抢救小孩时,洪晓燕紧紧地握住这位妈妈的手,并轻轻地安慰她,“坚强点,没事的。咱别在孩子面前哭哦,要不小朋友见妈妈哭也会害怕、慌张的。”
“来,把你的小手手给我,让我来给你按摩好不好呀?”在儿科病房,洪晓燕正为一个不足一岁的小朋友做小儿推拿。说也奇怪,原本哭闹的小孩,瞬间似乎听懂了她的话,时不时地冲她笑,两个脚丫子还蹬来蹬去的,心情似乎很愉悦。
在晋江市中医院,妇儿系统一起办公。因此,洪晓燕在护理小朋友的同时,护理产妇也是其中一项工作。
曾有一名东北女性嫁来晋江,选择在晋江中医院生产。生娃后,她觉得很孤单,情绪低落。洪晓燕在给产妇护理的时候,感受到了对方低落的心情,一有空便常去和她说说话,不厌其烦地为其擦身子、洗脸扎头发……产妇非常感动,生产完去了月子中心后,还特意为洪晓燕点了蛋糕并留言,“谢谢你呀,晓燕护士,你对我的照顾,比我妈妈对我的爱还好!”
03医者仁心 不断学习精进业务
“我会观察病人、家属的情绪、心理,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谈及善于关心他人的能力是如何养成的,洪晓燕笑着说,感恩自己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长大,“小时候,妈妈看到清洁工会将他们请进家里来喝水、吃水果。读书时,有个政治老师有学心理学课程,我和她的关系很好,所以也常与她探讨心理学知识,没想到现在的工作正好用上了。”
医者,也是“能者”。在儿科多年的历练,洪晓燕不光护理技术精湛,对儿科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也十分精通,时常为宝妈出谋划策,也成为不少家庭遇到医疗难题时的“定心丸”。
今年2月底,为主动推广疫苗接种,洪晓燕加入晋江市中医院疫苗接种移动队。“早期打疫苗的时候,一般是去工厂和村委会,每天工作节奏都很紧凑,回家时大多是夜里一两点了。”洪晓燕说,“有时,1天内要赶两三个工厂去打疫苗。”
7月11日,刚好是三伏天的初伏,晋江市中医院疫苗接种移动队来到西滨卫生院协助进行疫苗接种。“天气太热,有队友排在室外打针,都被晒成了小黑人。”而那天,洪晓燕却破了个人的最高打针纪录,一天内打了948针疫苗,连手套都被磨破了。
她自豪地拍了张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洪晓燕的姐姐洪晓芳也是护士,凌晨1点多,她为妹妹的朋友圈点了个赞。作为千千万万医护人员的代表之一,洪晓燕的医者仁心为大众树立起标杆式的护理榜样。而我们,更应该为所有的医护人员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