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茜
市委报告指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
报告摘要
打造高质高效现代农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突出功能完善、环境美化、特色发展,让农村和城市有一样的生活品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民增收向多领域、多层面、多业态发展,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
解 读
让现代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靠海吃海,渔业产业是金井围头村的一项支柱产业,每年仅渔业生产和近海养殖就创下近3亿元产值,这其中主要是鲍鱼养殖,占到渔业生产的五分之三,每年产值超2亿元。
“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我们全力打造五色围头(红色党建、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金色产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头村党支部书记洪水平告诉记者,近年来,依托鲍鱼养殖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围头村大力推动“鲍鱼养殖+休闲体验+渔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看金门、探炮洞、逛古街、泡海水、吃海鲜、抓鲍鱼、住民宿、听故事”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链,产业增值、村民增收效果显著。2020年,围头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晋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委报告中提到的“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培育观光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盼头”,表明了打造高质高效现代农业,仍是今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和重要任务。
让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近年来,晋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让品质农村成为晋江乡村靓丽特色。
英林镇三欧村的古厝群微景观作为晋江乡村旅游“网红地”之一,今年“五一”、端午节期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感受老砖旧瓦的新生演绎。
“我们以‘微景观’创建作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在全村共有10多处微景观,串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三欧古厝群,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提升。”三欧村村委会主任欧阳名仕表示,他们把原先的垃圾堆积地、破旧老屋通过保护规划、维护修缮等方式,让古厝重获新生。如今,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童年,都喜欢来这里走走看看,甚至村里的幼儿园、小学等都会组织前来参观。
晋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三欧村,不仅保留了乡村应有的模样,留住了乡愁记忆,还因此实现乡村环境治理大跨越,促进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是值得借鉴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模式。这和此次市委报告中“下决心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乡村环境治理、业态提升‘双循环’,更加注重规划策划,挖掘乡土特色、塑造田园风貌、留住乡愁记忆,打造更多原生态、有底蕴的特色村落”不谋而合。
近年来,晋江以“一革命四行动”为中心,“三清一改”为重点,战役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此同时,充分挖掘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留住乡愁,不仅保住乡村历史文化的“形”,更保住了乡村历史文化的“根”,为人们留住更多的乡愁记忆。
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
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是根本。
在磁灶镇前尾村,近年来通过农田连片改造,盘活村里300多亩农田,整合出租给种粮大户,每年为村里增加村财近50万元。在农田连片改造的基础上,今年前尾村又对村中闲置的500亩土地进行整改,整改后将部分出租给种植户,部分建设成休闲农业,发展旅游业,增加村财收入。
晋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晋江,越来越多农村以土地流转为驱动,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盘活村里闲置土地,在扮靓村貌的同时,也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市委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将聚焦共同富裕,大力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村示范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增收向多领域、多层面、多业态发展,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同时,将强化集体“三资”经营运作和监督管理,全面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双百计划”,确保所有村社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100个以上村社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