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b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市委报告解读之“着力建设品质城市”

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本报记者 阙杨娜

市委报告指出,晋江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树牢“精明增长”理念,突出兴业功能、惠民导向,精心规划、精准布局、精细运营,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关 键 词

品质城市

报告摘要

提升城市内涵,城市有机更新、优化基础配套、智慧高效治理城市;全面激活城市经济,繁荣城市业态、加强经营运作;全力繁荣文明文化,常态推进文明创建、擦亮人文晋江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公共文化供给;厚植绿色生态家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监督体系、倡导绿色生活风尚;打造体育城市,打造“晋江赛事”IP、延伸“体育+”产业链条、激活全民健身基因。

解 读

下足绣花功夫 有序开展“城市双修”

预制箱梁、捆扎钢筋、架设箱梁……在泉州市二重环湾快速路(晋江段)新建工程一期工程A1标,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A1标总共需要预制箱梁794片,预计12月份将全部完成箱梁预制和架设,并进行桥面铺装及防撞护栏施工等工作。”日前,泉州市二重环湾快速路(晋江段)新建工程一期工程A1标有关负责人刘建军介绍说。

作为省重点项目,泉州市二重环湾快速路(晋江段)新建工程一期工程建成后,将是晋江高铁片区路网体系中东西向快速骨架道路之一,是泉州高铁南站与晋江、石狮间重要的客运集散通道。

这是晋江在优化基础配套上的一个缩影。九十九溪田园风光、紫湖郊野公园等项目建设,逐步贯通的“一山一水”慢行系统,让大家沉浸在田园都市中。一重环湾、二重环湾、池峰路南延伸等城市大动脉,启动和平路、晋光路等快速化改造,完善组团(片区)交通网络,人性化实施“微循环”“微改造”,加密公交网络布局,推动各类出行方式无缝衔接,加快机场扩容改造,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近年来,晋江下足绣花功夫,有序开展“城市双修”,全面提升功能品位,让城市可以阅读、生活更有温度。目前,系列老旧小区、厂区、城区“微更新”项目正在稳步开展,一批现代小区、活力街区、产业社区正在逐步形成,垃圾分类体系正在全链条完善,从而系统治理城市痼疾顽症。

持续提升文明素质 发展壮大文旅产业

日前,泉州申遗成功,泉州22处世界文艺遗产点有3处分布在晋江,分别是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安平桥和磁灶窑(金交椅山窑址),这也意味着晋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而晋江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晋江在加快城市更新改造进程中,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成为留住城市文化根脉的重要抓手。

整合传统村落、传统街区、闽南古厝、宗教文化、体育赛事、滨海岸线等资源,坚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高标准做好古街、古厝、古树、古桥、古寺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讲好晋江故事,打造海丝旅游目的地。同时,依托短视频、网络视听等数字载体,推动高甲、木偶、南音等非遗数字化、产业化,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晋江优秀文化。同时,随着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大美晋江”文化品牌打响,“书香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市民可以享受“15分钟文化生活圈”。

伴随着“晋江文明,没我不行”主人翁意识的提升,文明创建形成了全域创建、全程创建、全民创建,实现了从达标创建向自觉自为转变,让文明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如今,晋江正以常态化文明创建和筹办举办重大赛事活动等为综合抓手,持续提升文明素质,加强文化建设,发展壮大文旅产业,打造富有魅力、饱含温情、主客共享的人文城市。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沿着泉州湾西侧晋江段行驶,在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白鹭或飞翔或觅食,一片红树林底下时不时有螃蟹“出没”,几个渔民在退去浪潮的滩涂上捡回一袋袋的海蛏。不远处,几台挖掘机正在对滩涂进行平整改造,还有渔民正在种植红树林……近段时间来,投资约3.5亿元的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

近年来,晋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空气质量保持优良率100%,全市域污水处理时限全覆盖,海洋、湿地、矿山石窟等生态修复项目持续推进中。

“我们强化生态环保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联动,以零容忍态度守护晋江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晋江生态环境局局长林志雄表示,他们还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鼓励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让它成为一种生活风尚。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