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晚晴人物

深沪70岁黄清海:与家乡小吃的不解情缘

说起深沪,许多人的脑海中,总能浮现出拳头母、水丸、马加羹、壶仔饭、肉粽等名小吃。多年来,有这么一个人认真地从事着深沪小吃的搜集、整理、组织、研究、宣传、传承与发展等工作。他曾任职于供销社,兼任过深沪镇商会副会长,退休后,便开始担任深沪小吃同业公会会长。他,便是来自深沪70岁的黄清海。

“将退休后的‘工作’做好”

1951年,黄清海出生于晋江市深沪镇区东垵社区。自初中开始,他便去深沪食品站打工赚零花钱。1973年,经由单位推荐,黄清海去了集美财经学校读书,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学成回来的二三十年时光,他辗转供职于金井、英林、东石和深沪等地的供销社,于2011年正式退休。

时间回到2014年,在深沪镇政府、深沪工商所的共同牵头组织下,晋江市深沪小吃同业公会筹办成立,而退休后的黄清海被推选为该公会的会长。

“生于斯,长于斯,对深沪的感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言说的。当发扬深沪小吃的重担落在肩上时,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份退休后的‘工作’做好!”黄清海说。

推进商标地标注册

“如果没有树立小吃品牌、规范行业管理,比如注册地标、商标等,就容易让游客在缺乏熟人引路的情况下不明所以,极不利于推广与传播。”黄清海介绍,地理标志是一种识别标志,能表明产品的地理来源,但更重要的是作为特定产品的品质证明。

为了进一步规范深沪小吃的行业管理,黄清海牵头组织公会成员,通过走访了解、开会探讨等多种方式,帮扶2家会员企业获得SC认证。如今,经过不懈努力,已先后获批“深沪紫菜”“深沪花生”“深沪巴浪脯”“深沪糖芋”等9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3枚集体商标。

一开始,有些作坊因为生意好等原因,并不愿意主动注册相关标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忙不过来,并且自家牌子在深沪已属老品牌,口碑传播很广,不需要再“做材料、走流程”去申请小吃品牌、注册商标等发展壮大的事情。为此,黄清海一家家走访,苦口婆心地给对方家中年轻一辈做思想工作。有时,他也一拍胸脯,积极地将“做材料、申请”等活儿揽下来。

伴随着深沪小吃公会各项活动的开展,慢慢地,越来越多商户尝到了齐聚合力拧成一股绳的力量,越来越认可公会。

黄清海介绍,他们还配合市场监督部门,对有条件的近20家企业申报入选泉州市小作坊名录。

积极推广深沪小吃

对外,为积极推广深沪小吃,黄清海带领公会,策划、编印2本《深沪美食》画册,邀请了蔡芳本、深沪乡贤等名作家、专业摄影师为其撰写文图,整理收录了近百种深沪小吃;对内,为了聚集发力,经由讨论,他们还筹划、编印了7期《深沪美食》期刊,积极展示各项工作成果。

“树立品牌、进行图文宣传只是一部分,要真的把深沪的美味小吃推广出去,还需要我们在线下做一些活动。只有真的让食客们吃过、吃好,才会更有信服力,才能让他们成为深沪小吃的间接传播者。”深谙此理的黄清海积极参与各项展销活动,还不忘鼓励、建议公会成员商家积极行动起来。

2015年10月17日,一道道特色鲜美的晋江深沪小吃亮相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这是晋江深沪小吃公会首次将深沪小吃带到海外。渐渐地,深沪小吃好戏连台,品牌推广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这几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城市一对一》,以及《中国食品报》《福建画报》等主流媒体走进深沪宣传特色小吃,这让深沪小吃的推广又上了一个台阶,深沪小吃也在逐步走上更广的舞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