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南音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作为晋江市南音协会创会会长、晋江南音艺术团首席顾问、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0多岁的苏统谋,可谓参与、见证了晋江南音从保护到活态传承的数十年历程。
1939年,苏统谋出生在晋江深沪镇一个南音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深沪御宾南音社艺术骨干,南音从小就在他耳边萦绕,融入血液。
“我是在御宾南音社长大的孩子。南音是我灵魂的伴侣,与我生命不可分割。”苏统谋说,南音是一种很特别的音乐,能够让走进它的人废寝忘食。在晋江,村村有戏台、处处唱南音,南音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喜欢到学习似乎是很自然的过程,10岁时,苏统谋正式入馆拜师学习,14岁他便成为御宾社最年轻的“出馆先生”,轰动一时。
苏统谋说:“我一直认为南音这种传统艺术不传承不行,如果没有人去传和继承,它将慢慢走到边沿,甚至消失。”
怀抱这样的信念,在晋江党委政府支持下,1982年,苏统谋联合南音界同仁,促成了晋江南音协会的正式成立,这也是泉州地区第一个南音协会。
南音演唱、传承有了更大的平台后,2003年,晋江正式对南音资料编撰工程进行立项,给予该工程更多资源、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苏统谋由此开始专门从事南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随后,他与南音老艺师丁水清先生蜗居陋室3年,在前辈原有油印本的基础上,前后勘校28遍,正式出版了《弦管指谱大全》,收录传统指谱65套,其中50套“指”、15套“谱”。这是南音史上第一套借助电脑技术印制的指谱大全,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视为“以现代方式保护和传播南音艺术”的一大突破。
此后,在晋江市委、市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苏统谋更加没有后顾之忧,投身搜集、整理南音资料一发不可收。
2005年,他整理出版了《弦管过支套曲选集》(套曲过支联唱是一种已近失传的演唱形式),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有效抢救、保护与发扬。2006年,他启动《弦管古曲选集》1至8卷的编校工作。2011年6月,《弦管过支古曲选集》出版发行。
除了对南音珍贵资料进行积极抢救、保护、传承外,2010年6月,晋江市政府支持组建了晋江南音艺术团,搭建起南音传承的又一个平台。
在政府的重视下,南音还进入中小学课堂,成功培养了一批批接班人。在晋江市文化馆,也设立有南音传承班。在晋江各处,南音老艺人们多年为传承南音而努力,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为青少年进行南音公益性培训,让南音一代代传承。
晋江还连续举办了十五届南音演唱节,男女老少南音爱好者们同台演唱,吸引台下无数观众聆听,群众对这项传统艺术的参与度之广、喜爱度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南音还伴随着华人华侨远涉重洋,成为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摇篮曲、思乡歌,沁人心脾、润物无声。”苏统谋说。
2020年9月25日,因为在保护传承南音上做出的卓越贡献,苏统谋荣膺“中国文联终身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他也是我省首位获此殊荣的文艺家,填补了福建省文艺事业该奖项的空白。
“这个奖项不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南音和一代代为南音保护传承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苏统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