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是执着生命,还是洒脱度日?众所周知,生命带给了我们很多,但渐渐老去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事实。当人们退休,从之前忙碌的工作节奏中“解脱”出来,突然变得清闲,反而会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不适阶段。在这个适应期过后,有的人陷入了或轻或重的抑郁、自卑心理中,也有的人认真经营新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
本周话题,我们一起来聊聊,老年人如何摆脱抑郁,让生活过得更加洒脱。
观点一:“对待孙辈,可以帮忙,但不再包办”
来自磁灶的64岁陈秀珠阿姨告诉记者,“我们家的孩子多,他们各自又生了娃后,我一个人要忙里忙外地照顾。万万没想到,到了60多岁了,身上的家庭负担反而越来越重,身体甚至出现了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后,我那未婚的小女儿主动承担了家里的不少家务,并告诉我,不要再过分地帮助儿子、孙女做事了。以前,我是做好饭后,还要帮每个人把饭盛好才叫他们出来吃饭的。现在,在小女儿的组织下,大家都各自打饭,各自洗碗。家务活分工下去后,我也有了晚上跳广场舞、逛公园散步的时间。每隔半年,女儿也会帮我订购旅行团出游,不论远近,我都会乐呵呵地和老伴一起出去度假。经过这样的转变,我的心情不再抑郁,去检查乳腺后,医生也说大有好转。”
观点二:“羡慕并学习英国老人的心态”
“我在看书时曾看到一篇写英国老人退休生活的文章,觉得可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参考一下。在英国,老人是与儿孙分居的,尽管国情如此,但是老人反而很少会患上退休综合征。因为他们深知,生活是需要经营的,生活是自己的。有了这样的好心态,他们便沉迷于种花养草、陪宠物散步、接触学习网络寻找乐趣等,过着潇洒的独居生活,甚至越老越精彩。不是说外国的月亮更圆,或外国老人更幸福,只是说,他们的这种心态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听说,国外最近还流行起了老年模特热潮呢!看来只要心态好,年龄不是问题。青春自信是心态扭转后的产物!”读者蔡老先生看到本期话题后,也积极地发来个人感悟。
观点三:“守住这三样,人到晚年更洒脱”
“我觉得,要想过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离不开健康、金钱、房子。人到晚年,也要活得清醒,多看新闻,多学习,与时俱进,才不会因为不懂而上当受骗。在平时生活中多留一个心眼,防人之心不可无,守住了房子,才能守住一生的心血,也才有了温暖的依靠。”读者李秀芬表示。
老年抑郁症不易察觉漏诊率高
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我们常能看到有关年轻抑郁症患者的报道。但记者采访发现,事实上,老年群体抑郁症的患病率更高。并且,老年抑郁症患者日常发病的表现形式多样,不易被察觉,漏诊率高,以意识行为、情绪变化为主要发作症状。
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精神科主任(心理治疗师)童寿明介绍,老年人的健康心理,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国内外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异质性高,不容易被识别。
抑郁自卑心理是关键
俗话说“人老如孩童”,许多人年老以后心理会变得比较脆弱,当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会想不通或想不开,甚至经常怀疑和疑惑自己的人生。比如丧偶、子女外出工作、体弱多病等,都会造成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并且感到枯燥乏味,悲观失望,从而产生消极、灰色的“黄昏”心理,对事物提不起任何兴趣,身心疲惫,情绪容易激动,爱发脾气,常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把自己处于抑郁状况中。还有的人表现为“退休综合症”,产生失落感和无价值自卑心理,认为钱拿得少了,社会地位下降了,既无所事事,又无所适从,就会更加郁闷和自卑。
童寿明建议,老年人群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对抑郁症知之甚少,他们常首先就诊非精神专科医生,而非专科医生由于缺乏精神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常导致误诊或漏诊。所以,提高对老年抑郁症的知晓率,是避免就诊率低和漏诊误诊率高的重要举措。“一旦发现有情绪问题,寻找家人陪伴就医并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