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煤气缴费、信用卡还款、通信服务费缴纳、便民服务等生活场景中的自动缴费代收业务,已逐步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但实际中,代收业务不规范导致的“乱扣费”等乱象,亦是层出不穷。
为了进一步规范代收业务,改善代收代扣服务环境,中国人民银行于去年10月26日就曾发布《关于规范代收业务的通知》,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应当对照通知要求对存量代收业务进行梳理,制定整改方案并报告央行或其分支机构同意后执行,并于今年4月26日正式执行。在监管加码规范代收业务的情况下,近日,不少银行纷纷发布关于优化代收服务的公告。
代收业务不断延伸
客户与自来水、电力、燃气、有线电视等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后,公司每月按期自动从客户账户扣费;信用卡持卡人与银行签订自动还款协议后,银行每月从持卡人指定的账户划转资金偿还信用卡;客户购买保险时,与保险公司约定,每月自动从客户账户扣收保费……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已渐渐熟悉这样的自动缴费模式,它还有一个专业名词——代收业务。据介绍,代收业务是指经付款人同意,收款人委托代收机构按照约定的频率、额度等条件,从付款人开户机构扣划付款人账户资金给收款人,且付款人开户机构不再与付款人逐笔进行交易确认的支付业务。
当下,随着支付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丰富,代收业务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和延伸,如基金定投、自动购买理财产品等,都属于代收业务。
据介绍,符合代收业务的适用场景包括便民服务缴费、政府服务税费缴纳、公益捐款、通信服务费缴纳、信用卡还款、保险费用缴纳、银行账户充值、资金归集、小额便民费用缴纳、跨机构业务等。
“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消费者而言,代收业务的出现,可以为其省下不少事,便利了生活,但另一方面,“乱扣费”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代收业务的基本特征是付款人事先授权,实际交易发生时不再逐笔确认。”央行表示,相较于其他需付款人对交易逐笔确认的支付业务而言,代收交易验证强度较弱,易造成付款人的资金风险。在代收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资金损失风险事件也逐渐暴露。
例如,罗姓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储蓄账户被人以1分钟1万元的频率在10分钟内扣走近8万元。经开户银行查询,某公司通过某支付机构的批量代收接口将罗姓客户储蓄账户中的资金扣走,但该客户并未与此公司、储蓄账户开户银行签署任何协议。
无独有偶,李姓客户在出国4个月期间,随身携带的银行卡陆续发生单笔5万元的扣款交易,共被扣走200万元。经查,该客户曾在某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产品赎回后,该平台以李姓客户名义伪造代收业务授权协议,将其资金通过代收通道扣划至湖北某公司。
在各种“乱收费”现象不断出现之时,央行发布《关于规范代收业务的通知》,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应当对照通知要求对存量代收业务进行梳理,制定整改方案并报告央行或其分支机构同意后执行,并于4月26日正式执行。
银行发布优化代收服务公告
在新规正式实施之时,不少银行也适时而动,陆续发布优化代收服务公告。
交通银行近日发布《交通银行关于规范代收业务的公告》表示,“自2021年4月17日起,交行将执行人民银行规范代收业务新规,统一按照规范要求向您提供代收代扣服务。包括通过交易渠道提醒、短信等方式通知您发生的代扣信息,并根据您的签约信息提示您通过交行或收款方渠道补充完善您的代扣协议。”
对于新规执行前已与交行签订代扣协议的客户,代扣业务暂时不受影响。但消费者需要在2022年4月30日前通过交行或收款方完善代扣协议信息,进一步明确您的代扣周期、代扣限额等信息,确保2022年5月1日后代扣业务可正常办理。若未在2022年4月30日前完成协议信息更新,交行将停止代扣业务。
招商银行在《关于招商银行信用卡代收业务调整的公告》中表示,自2021年4月20日起(含),招行信用卡持卡人(付款人),在使用该行信用卡作为付款账户进行代收业务付款时,需事先或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与招行(付款账户开户机构)、代收机构、商户(收款人)之间签订代收业务协议。如未能及时完成代收协议签约,信用卡代收付款将会失败。“为了避免给您在2021年4月20日前已办理的代收业务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部分代收机构将为您自动发起代收协议签约。如您使用我行信用卡作为付款账户,请关注我行发送的签约提醒短信。如您无须继续使用该代收业务进行付款,则可根据短信提醒内容进行解约。”招商银行表示。
记者了解到,另有多家银行也陆续发布了代收业务新规,如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依据新规进一步规范代收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