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碧芳
记忆中的木棉,总是鲜红的,灼灼盛开在我的生命中,在我尚不知事的年纪,告诉我什么是“英雄”。我的父亲,恰如那支木棉,以那虬结苍劲的脊梁和鲜艳如火的热情,用自己的言行教导着我,延续着父辈与儿女之间的家风。
记忆中的父亲总是一大早就起床,带着和煦的笑容,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乡邻路过,他就笑着招呼,问上一句“吃了没?”或者是“出门啦?”
有一天,父亲与人打招呼,我定睛一看,正是父亲塑料厂里的同事。上周,他俩刚刚因为工作的事情吵得脸红脖子粗,对方撂下了狠话:“我们绝交,道不同不相为谋。”后来,或许那位同事从一时冲动中清醒过来,这天早早地在院门口徘徊。父亲笑着主动打招呼:“吃了没,来我家吃点儿。”同事大伯挠挠头:“我前两天说的话你别放在心上,我脾气急。”父亲笑着点点头,说:“我还不知道你。”两人相视一笑,关系恢复如初。过后,我疑惑地问父亲:“那时候大伯把你从头骂到尾,为什么要继续和他来往?”父亲说:“听过将相和的故事吗?我们是同事,他不是个坏人,都是为了厂子好。”那时,我才懂得父亲的胸襟。
木棉之所以让人喜爱,在于它不止自己绽放出了美丽的色彩,还用花香装点别人的心境。父亲便是那木棉,他永远勤奋热情,不管是谁需要帮忙,他总是乐呵呵地搭把手。面对我,也没有摆出一副大家长的“威风”,总是和风细雨般,将他的爱润物无声地赐予我。
有一次,父亲躺在大门右侧的房间里午睡。我蹑手踮脚地溜到父亲搭在椅子上的裤子旁,双眼死命地盯着那微微鼓起的口袋。“就拿个20元吧……”第一次当“小偷”的我,双手颤抖着,想来想去,我还是把手伸了出去。“咳、咳……”一阵急骤的咳嗽声如响雷般响起。父亲假装被自己的咳嗽声给吵醒,半眯着眼,起身坐在床沿边,故意指着桌子上摆放着的相框说:“这是你过生日时同学送的吧?别人送你礼物,你也要回送!不能只拿不回……”刹那间,我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那之后,我再向父亲要零花钱时,他总是毫不迟疑地让我自己拿。这辈子我再也没有当过“小偷”了,那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偷窃”经历,却成了我最深刻也最难忘怀的回忆。
父亲如今已不在了。人虽远去,木棉却永不凋谢。拢一支木棉,缅怀那个生命中重要的人。对于我而言,那支木棉一直灼灼燃烧着,那个伟岸的身影,渐渐模糊,变成了一种无形的精神支撑——家之风,人之训,德之起。寻踪木棉,便是寻踪美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