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作为理财“捡漏”的重要渠道,理财转让业务逐渐兴起、其通过柜面转让或线上撮合的方式,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转让的良好平台,因而被不少晋江投资者所关注。
但是最近,不少银行又纷纷发布停止理财产品转让业务公告,将这一新兴的投资渠道再度“熄火”,这其中,包括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机构。为何集体暂停这一业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资管新规的带动下,理财产品净值化已是大势所趋,对于这些保本型或固收型理财将进一步缩小规模,同时,这也是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的需求。
理财转让由来已久
理财转让业务,指的是有流动性需求的客户,通过银行的线下或线上转让平台,以一定价格将其持有的理财产品转让给其他投资者,以及时获得资金,购买方能够以更短的投资期限,获取同期更高的收益率,因此也被投资者视为“捡漏”的好渠道。
以较早推出该项业务的浦发银行为例,该行在2015年就成为首家推出理财产品转让系统的银行机构,其通过柜台转让或者线上撮合方式,撮合上下家成交。其他银行也推出类似平台,大多数银行的转让系统,在每笔成交之后,将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在理财转让页面上,常常可以看到各项理财产品及具体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折算参考年化收益率、转让金额、剩余天数等。
“此前刚推出理财转让业务后,客户反响较为一般,但随着转让系统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转让在线上成交,一些客户甚至专门喜欢淘‘二手’理财产品。”某银行工作人员陈女士说道,“对于买方投资者而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更高收益,其实是划算的,而对于卖方来说,又能及时获取资金,保证资金的流动性需求。”
相关业务已逐步退出
尽管理财转让业务日渐兴起,但记者发现,近期不少银行却发布了停止理财转让业务的相关公告。
如广发银行日前发布《关于停止非保本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转让服务的公告》称,因该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业务规划调整,广发银行将对非保本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产品转让服务做如下调整:于2021年3月26日起,停止非保本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的转让挂单交易,3月26日前提交且未成功转让的委托挂单将于挂单之日起7个自然日内失效。
浦发银行也发布《关于停止理财产品转让业务的公告》称,因系统升级改造,该行将于2021年3月23日起,停止理财产品转让业务,该行电子渠道(APP、网银)原理财转让相关入口界面将同步关闭。还有不少银行于更早发布暂停理财转让业务的通知,却迟迟未能再度重启该项业务。
对投资者影响有限
“理财转让业务虽然发展几年了,但实际上业务数量与常规理财业务相比,差得还是很多的。”银行人士柯先生说,“银行在这项业务中扮演的更多的是‘中介’的角色,尽管收取一定费用,但总量很少。”
柯先生表示,基于各家银行理财转让业务规模较小的原因,因此停止理财转让业务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只不过一些喜爱“捡漏”的投资者会减少一个理财的途径。
停止理财转让业务,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业内人士表示,在资管新规的带动下,净值型理财将是主流,而传统理财转让业务更多的是固定收益型理财,其规模已逐步缩小,并将层层下降,理财转让业务未来发展空间也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