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睿(晋江市安海中心小学五年1班)
雨丝敲打着教室的玻璃窗,把午后的阳光揉成细碎的光斑,落在摊开的科学课本上。正当我们盯着窗上的雨痕发呆时,科学老师抱着一个鼓鼓的纸箱走进来,笑着晃了晃箱子:“今天咱们不看课本,一起找找‘光从哪儿来’——开启咱们的光源探索之旅!”
老师先从纸箱里掏出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几只仿真萤火虫。按下开关,点点绿光在罐里轻轻闪烁,像把夏夜的星星缩在了罐子里。“大家先说说,这绿光的来源是什么?”老师的话音刚落,同桌立马举手:“是罐子里的灯!”老师点点头,又指向窗外:“那阴天里,咱们能看见教室的桌子,光又是从哪儿来的?”我盯着桌上的光斑,突然反应过来:“是太阳!就算被云挡着,太阳还是会发光!”
就这样,老师顺着我们的回答,慢慢揭开了光源的秘密:能自己发光的就是光源,像罐子里的仿真萤火虫(人造光源)、窗外的太阳(自然光源)。她还拿出一张深海发光鱼的图片:“这些小鱼不用靠太阳,自己就能发光,是生物光源。”说着,她让我们分组讨论“身边的光源”。我和组员们掰着手指头数:教室的灯管、房间的台灯、路口的红绿灯——原来每天见到的东西里,藏着这么多光源!
最有意思的探索环节,是老师抛出的问题:“夜晚的月亮那么亮,它是光源吗?”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我盯着课本上的月亮插图,心里笃定:“肯定是!不然晚上怎么会亮?”前排的同学却摇头:“我爸爸说过,月亮本身不发光!”老师没直接说答案,而是从纸箱里拿出手电筒和白色皮球:“咱们来做个实验——手电筒是‘太阳’,皮球是‘月亮’。”她打开手电筒,光柱直直照在皮球上,对面的白墙上立刻映出一圈淡淡的光晕。“你们看,墙上的光不是皮球发出的,是手电筒的光反射过去的。”
我凑到前排,盯着那圈光晕,忽然恍然大悟:原来月光也是这样!晚上看到的月亮亮,其实是太阳的光落在月亮上,又反射到地球上的。我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月亮:非光源,靠反射太阳光发光。”还画了个小小的手电筒和皮球,标注出“光的路线”。
下课铃响时,我的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歪歪扭扭的字和简笔画:自然光源、生物光源、人造光源的分类,还有刚才实验的小记录。走在走廊上,我抬头看见天花板上的灯,又想起傍晚回家会路过的路灯——原来“找光源”的探索,早就从课堂延伸到了生活里。
这节雨天的科学课,没有枯燥的定义,只有动手和思考的乐趣。它像一颗小种子,落在我心里:原来科学不是藏在课本里的字,而是只要愿意观察、愿意提问,就能从身边找到的“小秘密”。指导老师 蔡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