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莫让保障变风险

警惕“退保理财”陷阱

近日,多地监管部门接连针对“退保理财”发布风险提示。不少消费者因轻信高收益承诺,陷入非法集资或诈骗陷阱,不仅失去保险保障,更损失大量资金。此类骗局手法翻新、隐蔽性强,晋江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守护自身财产安全。

“退保理财”套路深

近期,保险市场频现“退保理财”骗局,不法分子以保单分红、收益升级为诱饵,诱导消费者退保转购虚假理财产品,实则进行非法集资或诈骗。此类骗局通常通过电话、短信、信函等方式邀约消费者,假冒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以“高收益”“内部渠道”等话术诱导退保,最终导致消费者保障和资金双双损失。

赵先生投保终身寿险已10年,近期接到自称“保险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保单收益过低,可退保后转入“内部理财项目”,年化收益高达15%。赵先生信以为真,按对方指引退保并损失部分现金价值,随后将20万元退保资金转入“理财账户”。然而,账户无法登录,对方失联,赵先生不仅失去寿险保障,更被骗走全部资金。

“退保理财”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主要利用了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欠缺和信息不对称。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消费者信息,精准实施诈骗,其常见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假冒身份,诱导退保:冒充保险公司客服或“金融中介”,以“保单分红”“收益升级”为由,邀请消费者到指定地点办理手续,随后游说退保转购虚假理财;贬低原产品,夸大收益:通过短信、信函等方式贬低消费者原持有的保险产品,强调“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甚至以“送礼”“先返息”等诱饵打动消费者;伪造渠道,非法集资:要求消费者与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签订投资协议,或通过个人账户收款,规避监管,最终卷款跑路。

破解“退保理财”陷阱

面对种种套路,消费者要明晰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如人身保险可在被保险人发生年老、疾病、伤残、死亡等情况时给予赔偿。明确自身保障需求,避免因轻信“收益升级”而放弃保障。退保不仅可能损失现金价值,更会失去风险覆盖,尤其在健康状况变化或年龄增长后,重新投保可能面临拒保或高保费。

遇到可疑邀约时,消费者应通过保险公司官网、全国统一客服电话或监管部门网站查询人员、产品、地址的真实性。切勿轻信陌生来电、短信或链接,更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

以高收益为噱头的“理财产品”往往涉嫌非法集资。消费者应拒绝相信“高息理财”“内部渠道”等承诺,拒绝被礼品、“先返息”等诱饵打动,拒绝与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签订协议或收款。正规保险产品的收益均明确写入合同,任何“口头承诺”的高收益均不可信。

如遇“退保理财”骗局,消费者应立即留存通话记录、短信、合同等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可向当地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保险人士提醒,消费者在投保及存续期内需做到“三明确、两警惕”。三明确即明确自身保障需求(如保额是否匹配家庭责任)、明确合同条款(包括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现金价值)、明确操作规范(如实告知健康状况、亲笔签名、受益人清晰)。两警惕指的是警惕销售误导(如夸大收益、隐瞒风险)、警惕退保诈骗(如以“全额退保”“收益升级”为名的诱骗)。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