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的丁清乐,现任三六一度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此前,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个人相关资料,外人甚至不知道他是三六一度集团执行董事兼总裁丁伍号的儿子。
“我是一个挺无趣的人,工作和家庭就是我的全部。”这是丁清乐最初不愿面对镜头的原因。“比起我个人,我更想让消费者更了解我们的品牌。”这是他最后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
如同在接受采访这件事上的选择一样,现在回头看这些年走过的路,丁清乐一直清晰地了解自己为何而出发,并在每次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做出至今无悔的选择。
出国留学
18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懵懂的,丁清乐却已经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的方向,出国留学。这份成熟,也源自他对于“我想要什么”清晰的认知。
“那时候,正好是我们公司服装产品初上市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我自己的认知中,设计是产品重要的一环,很多时候设计理念是相通的,我应该先去国外学习掌握一门技术类的东西。”带着这样的想法,2005年,丁清乐独自一人前往英国开始自己的高中生涯。
初到英国时,让丁清乐印象最深的是,中介告诉他英国是一天两餐,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都是按照中介说的去做,“在寄宿家庭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一天两餐,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并不是,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其实也是一日三餐。”
回忆起这一段过往,丁清乐不禁笑出了声,“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别人告诉你如何便是如何,需要你真正去观察去做,你就会发现和别人所说不一样的地方。”
年少时走出国门的一次“小意外”,让自己成了一个行动派。
“在英国5年的高中大学生活里,练着练着也就成长了。”后来决定到美国纽约就读研究生时,丁清乐一个人一张机票一个行李箱,就出发了。
对于自己出国留学在专业上的选择,丁清乐说,父亲从不干涉,“高中的时候,我选修了服装设计和商业管理。两年学习后,按照我的兴趣和我的成绩,我告诉父亲想在大学读服装设计。于是,对于专业的话题,我们父子俩的沟通就这样结束了。”
大二的一次实习,丁清乐发现,设计可以视为自己的一种爱好,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但却无法成为自己的工作,或者说是自己将来的事业,“当时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其实是痛苦的,但必须去做调整。”意识到这一点的丁清乐也调整了自己的方向,在研究生时选择商业管理。
“后来我才知道,人力资源上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去做选择。但我是属于乌龟型的人,认准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走。”
但从未设限
清晰定位
2013年,留学归来,丁清乐进入了361°。
轮岗、学习、吸收,这是他对前两三年在企业工作的概括。“物流体系、服装厂、鞋厂,每个部门我都去轮岗。在这个过程会觉得每一项都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去学习,然后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当时,服装相较于鞋,在361°的产品品类中来看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但因为自己专业也曾是服装设计,所以对于服装产品上的管理也比较容易上手,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
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自己对企业的认知也在不断迭代。从工厂回到厦门运营中心以后,丁清乐对自己在企业的定位又进行了一番思考,“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对自己应该承担起的责任也会不一样。”
彼时,丁清乐意识到,361°品牌做得还不是特别完善,除了每四年有一波关于亚运会赞助的传播外,对外并没有更多的输出,这已经不能满足361°整个体系对品牌传播的需要。
“我决定到品牌端。在我的认知里,361°不应该局限于生产和销售产品,除了产品质量好,体育资源要如何用好,体育品牌故事要如何讲好,产品要如何说话,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品牌并不是丁清乐认知企业的全部,在熟稔了品牌的运作法则后,他又走到了市场端。
丁清乐很清楚市场是靠脚走出来的,身处公司没法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和品牌的样貌。于是,他每个月基本都会出差到至少两个城市,去了解当地的市场,看当地的管理团队,“通过走访观察,我把我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到相应的部门和人员。
父辈给了他充分的尊重和权限,丁清乐说,“上班要准时,这是我父亲提过的唯一要求。”而这唯一的要求也成为丁清乐如今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其他事情,他并不对自己设限,“行动最具说明力,也是最具有感召力的,通过身体力行感召一群志同道合、有能力的伙伴,孕育出组织取得更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当然这并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会努力去做。”
做好“衔接”
传承企业
在参与企业经营过程中,丁清乐喜欢用“衔接者”来形容,“父辈现在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商业经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对商业有着敏锐感,把握住了那个时代蓬勃发展的机会;有着我们一直所讲的爱拼敢赢的精神,才有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产业基础。”
但丁清乐其实也意识到了自己和父辈不同。自己所处的年轻一代都是有接受高等教育或者海外留学的经历,形成了不同于父辈一代对产业、对经济的认知。这时候参与企业,他们是可以给予父辈不同的建议,这些建议是能够给予企业更新生命力的。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丁清乐认为是和父辈衔接的过程。
在丁清乐看来,虽然与父辈有所不同,但是沿袭几代人身上,对于企业的责任感从未发生过改变。
“我一直想要从企业文化上进行一个组织再造,其实这也是一个衔接过程,每个阶段都会有瓶颈期,我们的父辈在他们的阶段会有属于他们的使命,我们在我们的阶段也会有属于我们的使命。”
在丁清乐看来,就如晋江精神一样,当下,“爱拼敢赢”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它直接的一个诠释,但可能在未来或许对它的理解是“合作共赢”或者其他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掌握其精髓,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也能做好要做的事,晋江精神是常学常新,企业经营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