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不爱跟同伴玩,总是自己一个人坐在角落”“每次和小朋友抢玩具就哭闹,不知道怎么教”……近日,不少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的社交问题成了家庭育儿的“高频焦虑点”。
3~6岁是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阶段的社交体验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入园适应,更关乎其未来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那么,家长和老师该如何科学引导,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家长:做孩子“社交启蒙者”
“以前带娃出门,她总是躲在我身后,别的小朋友主动邀请她玩,她也会摇头拒绝。”家住晋江梅岭街道的林女士,孩子今年4岁,准备上幼儿园中班,此前的“社交退缩”让她十分担忧。
为了帮孩子打开心扉,林女士尝试了一系列家庭引导方法:每天晚饭后,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模拟“如何主动打招呼”“想玩玩具时怎么说”;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社区游乐场,先从“和熟悉的小伙伴一起玩”开始,再慢慢鼓励她接触陌生小朋友。“现在她不仅能主动和幼儿园同学分享绘本,还会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变化特别明显。” 林女士欣慰地说。
不过,也有家长在引导过程中遇到困惑。“我家孩子总爱抢别人的玩具,说了很多次‘要分享’,他还是改不了,有时候急了还会推其他小朋友。” 家长陈先生坦言,自己曾试过“强硬制止”,甚至让孩子“罚站反思”,但效果不佳,反而让孩子更抵触和同伴互动。“后来我才意识到,孩子抢玩具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需求’,与其批评,不如教他具体方法。” 现在,陈先生会在孩子平静时,用绘本故事讲解“分享的意义”,并告诉他:“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说‘我能和你一起玩吗?’而不是直接去抢。”
采访中,多位家长认为,家庭是孩子社交能力培养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平时我和孩子爸爸相处时,会刻意注意沟通方式,比如‘请你帮我递一下水杯’‘谢谢’‘对不起’这些礼貌用语常挂在嘴边,孩子慢慢也学会了用温和的方式和人交流。” 家长许女士说,此外,让孩子参与家庭小事也能锻炼社交意识,比如让孩子帮忙给家里长辈递东西、打电话时和爷爷奶奶问好,这些细节能帮孩子建立“尊重他人”的认知。
幼儿园:搭建“社交练习场”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孩子练习社交的最佳场景。我们会通过日常活动设计,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分享与沟通。” 晋江磁灶云玺中心幼儿园园长张秋红告诉记者,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社交特点,幼儿园会设计差异化活动:小班阶段,以“认识同伴”“适应集体” 为主,通过“找朋友”“小组拼图”等简单游戏,让孩子学会主动打招呼、遵守基本规则;中班阶段,增加“合作类任务”,比如分组完成“班级植物角照料”“手工制作”,引导孩子分工协作,遇到矛盾时尝试自己沟通解决;大班阶段,则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创编”等活动,让孩子学习理解他人情绪,比如模拟“小伙伴生气了怎么办”“如何安慰难过的同学”。
张秋红强调,关注“内向型孩子”的社交需求尤为重要。“有些孩子不爱主动说话,但不代表他们不想社交,只是需要更多时间适应。在班级活动中老师会给这类孩子安排‘小任务’,比如让他们帮忙分发绘本、整理玩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与同伴互动;同时,在集体活动中给予他们‘表现机会’,比如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慢慢建立自信心。”
建议:
尊重发展规律 避免“过度干预”
“3~6 岁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遵循‘自我中心→逐渐理解他人→学会合作’的规律,家长和老师需尊重这一特点,避免两种极端:既不能‘过度干预’,也不能‘忽视引导’。” 晋江市家庭教育陈红礼工作室领衔名师陈红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家长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态,比如强迫内向的孩子“必须和陌生人打招呼”,或因孩子“不会分享”而批评指责,这些做法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反而抵触社交。
陈红礼建议,家长和老师首先要“理解孩子的社交需求”:对于内向的孩子,允许他们 “先观察再参与”,不强迫其立刻融入集体;对于活泼好动、容易发生冲突的孩子,要教他们 “情绪管理”,比如先深呼吸冷静下来,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抢玩具时,先抱住他安抚情绪,等他平静后问‘你是不是很想玩那个玩具?’再教他正确的沟通方式,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其次,要为孩子创造“多样化的社交机会”。陈红礼指出,除了幼儿园集体生活,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兴趣班、亲子聚会等,让孩子接触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同伴,在真实场景中练习社交。“比如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能学会‘跟随与模仿’;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玩,能培养‘照顾与分享’意识。”
最后,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社交进步”。“当孩子主动打招呼、分享玩具,或尝试解决与同伴的矛盾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表扬,比如‘你今天主动和小朋友分享积木,做得真棒!’这种积极反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更愿意尝试社交。”陈红礼强调,每个孩子的社交节奏不同,培养过程中要多些耐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慢慢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