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只是转存定期,没想到钱没了还亏了本!”近日,退休职工林先生反映,其通过手机银行操作存款时,因误购基金产品导致本金亏损近万元。这起事件暴露出老年投资者对金融产品认知不足、风险意识薄弱等共性问题。
存款“变”基金
今年3月,林先生在手机银行办理10万元定期存款到期转存时,因操作界面相似误点进入基金购买页面,将全部积蓄投入某混合型基金。一个月后,因家中突发用款需求,林先生登录手机银行提前支取存款时,发现“存款”没有实时到账,两天后“存款”到账并出现了亏损,金额已不足10万元。“银行肯定动了我的钱!”气愤的林先生随即向银行投诉。
经银行调取操作记录发现,林先生在购买基金时,既未完成风险评估问卷的真实填写,也未仔细阅读产品风险提示,甚至将页面显示的“近1年收益率”误认为是存款利率。“我只看到数字比定期高,根本没注意是历史收益。”林先生懊悔道。银行工作人员解释,林先生在短期持有后赎回,却恰逢该产品波动,赎回后本金出现了亏损。
金融产品“迷人眼”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存款利率下行,基金、理财、保险等代销产品成为银行推荐重点,但老年客户投诉随之增多。“很多老人把‘业绩比较基准’当利息,听到‘保本’就签字。”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透露。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金融产品销售存在三大陷阱:一是收益展示“障眼法”,用“历史收益”“七日年化”等模糊表述误导投资者;二是风险评估“走过场”,部分销售人员为完成业绩指导客户“填低风险”;三是操作界面“藏猫腻”,基金购买流程与存款转存高度相似,老人极易误操作。
业内人士表示,老年群体因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已成为金融消费纠纷的高发人群。
科学决策三步走
针对老年投资者困境,在此总结出以下风险提示。
提示一:提升自身金融知识素养。广大群众应增强投资理财意识,学习并掌握金融基础知识,提升自身权益维护能力。应充分认识到,代销理财、代销基金、代销保险等产品并非储蓄存款,务必充分区分各类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的区别,区分“业绩比较基准”“年化收益率”“年利率”,牢记预期收益越高,其潜在风险越大。
提示二:认清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老年客户投资理财务必谨慎,充分认清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养老钱是“保命钱”,养老积蓄主要目的是保障晚年生活品质和应对医疗等突发开支,理财的首要目标应是安全、稳健。
提示三:投资前务必做到“三要”。一要核查机构和产品资质。二要看清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投资方向、风险揭示、费用、退出机制(如何赎回或卖出)、违约责任等关键内容。三要遇事多问,及时求助。遇到可疑的投资项目或感到困惑时,第一时间向子女、信任的亲友、银行工作人员或专业人士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