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高效减肥 听听这些“先行者”怎么说

减肥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自2025年“体重管理新挑战”话题启动以来,本报收到37封市民投稿。为此,本报记者选取三个典型案例,揭开不同人群在科学减重道路上的探索与感悟。咱厝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黄胜红表示,如今大家从单纯追求体重数字,转而关注代谢指标改善、心理状态提升和家庭健康氛围营造。

案例一 陈美华(42岁,餐饮从业者): 用“闽南味”重构饮食哲学

陈美华(42岁,餐饮从业者):

用“闽南味”重构饮食哲学

“以前总觉得减重就要吃水煮菜,直到把顾客剩的沙茶面都倒进垃圾桶那天,我突然醒悟了。”经营沙茶面馆的陈美华,曾因长期试菜和熬夜备料,体重在三年间飙升至85公斤。

她的转折点始于朋友到店品尝后的建议:将传统沙茶酱的油糖比例从5∶3调整为3∶2,用魔芋面替代30%的普通面条,搭配每日必吃的拳头母(晋江特色鱼糜制品)控制蛋白质摄入。更令人意外的是,她把祖传的“润饼菜”改良成减脂餐——用生菜叶包裹豆芽、胡萝卜丝和少量瘦肉,淋上低脂沙拉酱。

“现在客人常问我怎么瘦了,我就送他们改良版润饼配方。”陈美华晃了晃手机,健康管理App显示她已连续182天记录饮食,“上周体检,甘油三酯从5.2降到2.8,这比多卖十碗面更让我开心。”

案例二 吴建辉(28岁,电商主播): 在“数据洪流”中找回身体节奏

吴建辉(28岁,电商主播):

在“数据洪流”中找回身体节奏

“家人们,这款代餐奶昔……”镜头前活力四射的吴建辉,曾因长期直播试吃和作息紊乱,在2024年底达到98公斤的体重巅峰。“有次试穿样品西装,扣子突然崩开,弹幕全是‘辉哥该减肥了’。”

这个尴尬瞬间促使他开启“科技减重”计划:佩戴可监测血糖波动的智能戒指,用AI饮食规划软件生成每周菜单,甚至在直播间设置“运动挑战”环节——每卖出100单就做10个波比跳。但真正带来质变的,是心理医生教他的“情绪进食日志法”。

“有次发现凌晨暴食薯片,竟是因为当天直播数据下滑。”吴建辉展示着手机里的记录表格,“现在我会先做10分钟正念呼吸,再决定要不要吃。三个月减了15公斤,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和压力和平共处。”

案例三 蔡淑芬(55岁,退休教师): 广场舞跳出的“银发健康经”

蔡淑芬(55岁,退休教师):

广场舞跳出的“银发健康经”

“老姐妹们都说我像换了个人。”在咱厝市区一公园里带领健身操队的蔡淑芬,曾因更年期代谢下降和照料孙辈的压力,体重在两年内增加12公斤。她的转变始于一次社区健康讲座——当医生展示“久坐1小时相当于抽两根烟”的数据时,她突然意识到:“原来带孙子时总坐着喂饭,比吃多更危险!”

现在,蔡淑芬的日程表日益精确:6点晨练八段锦,9点带孙子跳亲子操,15点参加腰鼓队排练,19点在抖音直播“银发健身课堂”。她独创的“闽南语版健身口诀”——“食饭七分饱,走路要挺腰,心情常欢笑,百病自然消”,在老年群体中广为流传。

“上周孙子幼儿园体检,老师夸他体能测试全班第一。”蔡淑芬笑着调整腰间的计步器,“现在全家都跟着我运动,女婿还把酒局改成羽毛球局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