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把玩具分给隔壁妹妹玩了,她笑得好开心!”前不久,家住晋江青阳街道的林女士刚进门,4岁的儿子小东(化名)就举着变形金刚跑过来分享。这个曾经会为了半块饼干哭闹的孩子,如今学会了主动分享,这样的转变源于家庭中一次次不经意的品德引导。
3—6岁幼儿的品德养成,家庭是最重要的场域,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品格的底色。如何在家庭生活中播撒美德的种子?
用“情境回应”替代“道理说教”
今年年初,在晋江市区的一家超市里,5岁的珊珊(化名)趁妈妈不注意,把一颗糖果塞进了口袋。
结账时,妈妈陈女士发现后没有厉声指责,而是蹲下来轻声问:“如果妈妈没付钱就把化妆品带回家,收银员阿姨会不会难过?”珊珊低下头小声说:“会。”陈女士便带着她把糖果放回货架,重新挑选并付款。“从那以后,她每次拿东西都会先问‘妈妈可以买吗’。”陈女士说,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简单的“不许这样”远不如让他们体验行为后果有效。
这样的教育智慧在晋江家长群体中并不少见。蔡先生的女儿曾在游乐场抢其他小朋友的秋千,她没有强行拉开孩子,而是说:“你看那个小朋友哭了,就像上次你的画笔被抢走时一样难过,对不对?”女儿愣了一下,主动让出了秋千。
“幼儿对抽象道理的理解能力有限,但能通过共情感知对错。” 蔡先生总结道,家长要做的是把“不许抢”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情感体验。
晋江市子江中学学生发展处主任、心理专职教师林嘉勤对此表示认同:“3—6岁是道德认知的萌芽期,家长的关键任务是帮孩子建立‘行为—后果’的因果联系。”他举例说,当孩子打翻牛奶时,与其说“你怎么这么笨”,不如说“牛奶洒了,我们要一起擦干净,下次拿稳一点就不会这样了”。前者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后者则能让他们在承担责任中学会谨慎。
林嘉勤强调,家庭中的品德教育要“就事论事”,避免上升到人格否定,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行为的边界。
让品德在习惯中自然生长
每天晚餐前,晋江西园街道的王女士家都会进行一个特殊仪式:爸爸妈妈和孩子都会轮流说说 “今天帮助了谁”。3岁的女儿乔乔(化名)从一开始的懵懂,到现在会奶声奶气地说“我帮奶奶拿了眼镜”。王女士说:“这个仪式让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方面,家长们各有妙招。晋江安海的吴先生为4岁的儿子设计了“玩具回家”游戏:每天睡前,父子俩比赛把玩具放进收纳箱,谁整理得快就能获得一颗星星。“现在他看到玩具散落在地上,会主动说‘玩具要回家了’。”吴先生发现,用游戏化的方式培养习惯,远比命令“把玩具收好”更有效。
“家庭中的品德培养,本质上是把美德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习惯。”林嘉勤分析,比如培养“感恩”可以从饭前说“谢谢”开始,培养“责任”可以让孩子负责喂养宠物,这些重复性的小事能在孩子心中刻下品德的印记。他接触过一个案例:有位家长坚持让5岁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即使偶尔忘带课本也不责备,而是让孩子体验忘带东西的麻烦。“一个学期后,孩子不仅学会了整理,还会提醒家长带钥匙,这就是责任意识的自然生长。”
家长的行为是最好的教材
“爸爸,你刚才闯红灯了,老师说红灯要停下。”一次过马路时,5岁的乐乐(化名)突然对爸爸说。这句话让黄先生羞愧不已,从此他每次过马路都格外注意信号灯,渐渐地,乐乐也养成了“看到红灯就停下”的习惯。“孩子就像面镜子,照出家长的不足。” 黄先生感慨道,家长的言行举止,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在诚信教育方面,家长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庄女士曾答应带儿子去公园放风筝,却因临时加班想取消。“儿子当时没哭闹,但眼神里的失落让我很愧疚。”最终,庄女士调整了工作安排,兑现了承诺。“那天他跑得特别开心,还说‘妈妈说话算数’。”庄女士说,这次经历让她明白,家长信守承诺,孩子才能学会诚信。
“幼儿是天生的模仿家,家长的行为模式会内化为孩子的品德基准。”林嘉勤指出,研究表明,经常看到父母争吵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而父母经常帮助邻里的孩子,往往更具同情心。他建议家长 “做不到的事不轻易承诺,做错了事要主动道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会在孩子心中种下诚信、负责的种子。“家长不必追求完美,但要展现出不断修正自己的态度,这种成长型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品德教育。”
林嘉勤表示,家长培养幼儿品德,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需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当孩子做出善意行为时及时肯定,当孩子遇到困惑时耐心引导,当自己出现偏差时勇于修正。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美德会像藤蔓一样,自然而然地缠绕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上。